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CXO四大公司年报清点,黄金赛道的贴身肉搏
2021年,抱团股履历深度回调,被誉为“黄金赛道”的CXO板块跌幅尤其显著。
不外,在年报季,四家实现“A H”结构的CXO头部公司——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昭衍新药依然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就单。
凭证各家披露的年报显示,2020年,药明康德营收165.35亿元,同比增进28.46%;归母净利润29.60亿元,同比增进59.62%;泰格医药营收31.92亿元,同比增进13.88%;归母净利润17.50亿元,同比增进107.90%;康龙化成营收51.34亿元,同比增进36.64%,归母净利润11.72亿元,同比增进114.25%;昭衍新药营收为10.76亿元,同比增进68.27%;归母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进68.67%。
可以看出,在疫情的打击之下,四家CXO公司依旧实现了至少10%的营收增进,60%的净利润增进。虽然药明康德无论是在体量照样规模均处于首位,领先职位难以撼动,但其他公司后劲强劲,未来行业将迎来更为猛烈的竞争。
那么,四家CXO头部公司实力几何?谁具有更高的生长性?西南证券研报以为,营业结构、订单、产能、职员以及业绩是评价CXO公司的焦点维度。营业结构以及订单情形决议了CXO企业的职员以及 产能的拓展速率,产能和职员的拓展速率则是企业业绩的前瞻指标。节点财经将梳理各家年报,挖掘相关数据,或将发现一些线索。
/01/
各家主营营业存在差异
所谓CXO,简朴来讲,做的就是医药行业的外包,可以细分为研发外包的CRO营业、生产外包的CMO/CDMO营业,以及销售外包的CSO营业,其中前两块营业占有主要职位。
因此,人人均将CXO公司比喻为创新药领域的“卖水人”,它们一样平常具有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先进的装备和方式,可以辅助药企的新药研发少走弯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加速进度。
近年来,在政策激励下,中国创新药潮起,无论是新药研发支出照样投融资额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凭证Frost & Sullivan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康健产业融资事宜共767起,对应总融资额1627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估量,2019-2024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复合增速为17.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因此,CXO公司也顺势崛起,估值高企,股价“居高临下”。停止4月17日,药明康德市值已超3000亿元,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市值超1100亿元,昭衍新药市值约400亿元。
不外,这四家CXO公司主营营业存在差异化。
CXO产业链较长,包罗药物发现、临床前CRO、临床CRO、小分子CMO/CDMO、大分子CMO/CDMO五块营业。药明康德前四块营业均有结构,又以药物发现及临床前CRO为重点。药物发现是医药产业链中最前端的环节,也是手艺难度和经济价值最高的环节,手艺壁垒在于药物发现平台的结构,药明康德在这方面的实力较强。
泰格医药临床CRO营业显示突出。临床CRO,临床试验运作是主要板块,国际多中央试验盛行,市场集中度较高,泰格医药是唯一挤进全球Top10的中国企业,市场份额为0.8%。此外,泰格医药还涉及部门临床前CRO营业。
昭衍新药主要结构临床前CRO营业。临床前CRO,安评是主要板块,认证资质与实验房面积是硬指标,昭衍新药的认证资格最为齐全。
康龙化成主要结构药物发现,以及部门小分子CMO/CDMO。无论是小分子及大分子CMO/CDMO,拼的就是产能,对企业的牢固资产要求较高。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子公司药明生物一家独大,不少公司亦在通过自建工厂或并购的方式增强实力。
/02/
2020年报透露哪些信号?
现在,这四家公司均已宣布2020年报,能从中解读出哪些信号?
详细来看,剖析一家CXO公司,要看研发、订单与产能三方面。研发实力决议了公司承接订单的能力,而订单交付是公司的直吸收入泉源,订单量反映了公司的景气水平,产能代表了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订单需求。
首先,关于研发,年报中与此相关的数据包罗研发用度与研发职员数目。2020年,药明康德研发用度到达6.93亿元,同比增进17.42%,占总营收的4.19%,研发职员到达21942人,数目占比为83.08%。
泰格医药研发用度到达1.57亿元,同比增进26.28%,占总营收的4.91%,研发职员到达652人,数目占比为10.81%。康龙化成研发用度到达1.05亿元,同比增进67.56%,占总营收的2.05%,研发职员到达9615人,数目占比为87.31%。昭衍新药研发用度到达0.51亿元,同比增进27.84%,占总营收的4.74%,研发职员到达146人,数目占比为9.84%。
可以看出,康龙化成研发用度占比低于偕行,但处于快速增进阶段,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的研发职员数目占比偏低。
其次,关于订单,部门公司直接披露了订单量,部门公司未披露,但可以从应收账款及条约欠债等数据中反映出来。
泰格医药、昭衍新药披露了订单量。2020年,泰格医药新增订单55.36亿元,同比增进30.86%,停止讲述期末,公司在手订单72.60亿元,为整年营收的2.3倍。昭衍新药新增订单7亿元,停止讲述期末,公司在手订单超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进超60%,为整年营收的1.6倍。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未披露订单量。但可以从应收账款及条约欠债角度举行剖析。应收账款、条约欠债划分代表的是公司被下游客户占有、占有下游客户的金额。2020年,药明康德应收帐款到达36.6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7.92%,条约欠债15.81亿元,较2019年终增添6.84亿元。康龙化成应收帐款到达10.7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9.04%,条约欠债4.73亿元,较2019年终增添2.01亿元。
此外,泰格医药应收帐款到达4.9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52%,条约欠债4.85亿元,较2019年终增添3.45亿元。昭衍新药应收帐款到达0.8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4.22%,条约欠债5.84亿元。
对比来看,各家CXO公司条约欠债均在增进,这意味着行业景心胸较高。值得注重的是,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应收账款相比2019年有所削减,但康龙化成、药明康德应收账款同比增添,而且,康龙化成应收帐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偏高,代表该公司议价能力较弱。
最后,关于产能,这需要看各家公司的牢固资产与在建工程数据,是反映其生长性的另一指标。2020年,药明康德牢固资产到达5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添13.77亿元,增幅31.79%;在建工程为30.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添9.94亿元,增幅47.54%。
泰格医药牢固资产3亿元,较期初余额增添0.48亿元,增幅19.08%;在建工程为0.55亿元,较期初余额增添0.33亿元,增幅145.82%,均用于举行实验室扩容,增添装备。
康龙化成牢固资产到达27.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添2.37亿元,增幅9.53%;在建工程为8.21亿元,连年头余额增添6.03亿元,增幅 277.67%,宁波、绍兴等多地园区在建。
昭衍新药牢固资产到达4.46亿元,连年头余额增添0.28亿元,增幅6.7%;在建工程为0.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添0.14亿元,增幅40%,苏州园区办公及实验动物楼工程、梧州生物灵长类繁育与生物资源中央项目在建。
可以看出,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在建工程投入加大,扩建意愿强,处于大幅扩产期。而药明康德牢固资产无论是绝对值照样增幅均领先。不外,对比药明康德2019年与2020年的在建工程,多个耗资伟大的工程存在希望缓慢的情形。
/03/
CXO估值是否偏高?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CXO公司当下的估值是否偏高?何时回归到合理位置?
现在,昭衍新药市盈率最高,超120倍,药明康德的市盈率在110倍左右,康龙化成在100倍左右,泰格医药市盈率最低,约为70倍。
这与外洋CXO企业形成了较大差异。东吴证券研报统计,外洋CXO企业普遍处于30-60倍的估值区间,而中国CXO公司动辄估值在100倍以上,普遍处于70-150倍的估值区间。
海内外资源市场的估值差异,耐久以来一直存在。以药明康德为例,2007年药明康德赴美上市,2015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在这段时间内,药明康德总市值由120亿元增进至约200亿元,市盈率在10-30倍区间颠簸,股价显示平平。
但2018年,药明康德上岸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后,市值可谓一起高歌,2021年年月朔度突破4000亿元大关,市盈率达166倍。
这个市值有多夸张?对比全球CXO龙头昆泰和美国控股实验室,其美股最新市值(停止4月17日)划分约为412亿美元(约合2687亿元)和255亿美元(约合1662亿元),均与药明康德相差甚远。然则这两家公司2020年的营收,却是药明康德的4-6倍。其年报显示,昆泰2020年营收到达114亿美元(约合743亿元),美国控股实验室营收为140亿美元(约合913亿元)。
东吴证券研报以为,当前海内CXO公司的估值水平并不高。“中国CXO正拥抱其特色的黄金时代,而且这种行业性的高景心胸是可延续的”,中国CXO产业只管起步落伍于西欧至少二十年,但却享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这是资源加持下的产业趋势、行业政策与人才素质三者共振的效果。
以行业政策为例,国家激励创新与国际化,一方面,MAH(上市允许持有人)制度实现了药品所有权与生产权的星散,另一方面,医保控费加速腾笼换鸟,医保支付中创新药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质料药生产国,成本更低、产业链更稳固,这些都使得海内新药研发如日中天,CXO行业获得了更多的内生支持。
据Frost & Sullivan估量,2019-2024年中国新药研发支出复合增速为17.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投融资额看,2020年中国医疗康健产业融资事宜共767起,对应总融资额 1627亿元,创历史新高;从海内I类化药的IND与NDA申请数目看,越来越多的国产药物进入临床和商业化阶段。东吴证券研报以为,受益于新药研发需求端的兴旺,CXO企业在未来5-10年业绩将有较高确定性。
不外,投资者仍需镇定下来。虽然业绩确定性显著,然则CXO究竟是一个资源、人力麋集型的行业。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是,中国低成本人才的盈利还能延续多久?2015年之前,我国人力成本仅为西欧蓬勃国家的40%,但现在人力成本正延续提升。恒瑞医药副总司理张连山此前在电话聚会中曾透露,海内临床招募成本已不低于西欧市场。久远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me-too”扎堆的创新药已然泛起“内卷”,猛烈的竞争环境叠加医保控费政策,资源的狂欢还能延续多久?CXO公司的订单还会像雪片一样飞来吗?
现在来看,走上国际化之路或许是这些CXO公司唯一的选择。北京鼎臣医药治理咨询公司首创人史立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示意,“由于海内CXO企业众多,而药企的研发需求还没有完全发作出来,所谓‘狼多肉少’,容易泛起恶性竞争,压低价钱,CXO企业的利润变薄,头部CRO/CDMO企业向国际市场拓展是一定趋势也是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