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大厂卷入造车洪流,但造车不再是唯一的船票
2014年特斯拉入华以来,新能源汽车这股时代洪流,席卷了你能叫着名字的大多数公司。
最最先是自力的造车新势力,厥后是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再厥后,已往二十年里最着名的大公司也下场了,好比民众最熟知的BAT、小米、华为等。
相比起行业早期简朴粗暴的砸钱造车,厥后入局的巨头公司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可以不造乘用车,而是切入到卡车、无人配送;他们也可以不造车,切入到产业更上游,好比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绕开正面战场。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有着确定性灼烁未来的大产业,这两个要素同时具备后,巨头公司入场以及以何种姿态入场,决议的就不仅仅是若何拓宽商业疆土了,他们所出现以及推动的,是这个行业若何生长以及向那边生长。
本篇文章,数智界选取了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小米、滴滴等中国最大的几家企业,探讨他们的产业结构逻辑。
01、结构最广、营业最重:百度
百度在2017年定下了“夯实移动基础,决战AI时代“的生长偏向,AI成了百度重回舞台中央最焦点的一条赛道,智能驾驶是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战略之一。
李彦宏的做法是,从整车生产制造到单车协同,再到车路协同,险些所有跟车有关的焦点领域都做一遍。
去年3月,百度团结祥瑞投资确立集度,亲自下场造车。最新的新闻是,6月8日,集度公布了首款汽车机械人观点车ROBO-01,称明年将实现量产。
在这之前,百度重点通过投资威马汽车来切入到整车制造。
关于百度为什么投资威马而非“蔚小理”,有一个插曲。2018年理想和小鹏都曾找上百度追求投资,但百度提出了严苛的竞业条款,好比小鹏只能用百度的自动驾驶系统,好比理想在手机上搭载支付宝、QQ音乐等应用需要百度赞成,导致相助终止。
厥后威马接受了这些条款,顺遂拿到了百度的投资。
这体现了百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意图:通过战略性投资,向被投企业要话语权,尤其是自动驾驶上的话语权。
百度是海内最早结构自动驾驶的一批企业,2013年针对L3、L4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确立智能驾驶事业群(IDG),到2017年7月,其推出了Apollo开源平台,是海内最早一批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系统,现在是百度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焦点平台。
现在,Apollo平台承载的营业可以分为三块: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智能交通。百度基于这三大偏向,对外输出解决方案或产物。
详细来看,百度智能驾驶结构分为ApolloSelf Driving、DuerOS for Auto、robotaxi车队也就是无人车服务、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其中,Apollo Self Driving下,百度对外提供高精舆图、AVP(自主泊车)及ANP(Apollo领航辅助驾驶);DuerOS for Auto则是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信息娱乐解决方案。这两者做的是B端的生意,百度以供应商的角色出售产物或解决方案。
robotaxi则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其做的更多是C端的生意;再看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这是加倍庞大、远大的设想,百度瞄准的着实是智慧都会、智慧交通,未来很有可能会做成一件to G的生意。
除此之外,阿波罗平台还推出了开放式软件交流平台为生态同伴提供代码,以此对产物举行快速的迭代升级,并应用在硬件设施上,为下游客户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现在,百度 Apollo 开放平台已经生长为全球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也就是说,在百度的新能源汽车疆土里,既有亲自下场造车,也有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车联网解决方案、信息娱乐解决方案,尚有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其涵盖的客户群体,既包罗C端用户,也包罗车企、开发商,甚至尚有G端用户。
02、下场造车:小米和滴滴
去年3月,小米正式官宣造车,雷军亲自带队,那时雷军对外称造车是“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议”,说“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的声誉。”
造车对小米而言意义特殊,这一战略级营业现在还在投入阶段,但在未来,它极有可能成为小米的焦点营业之一。
2021年,小米营收中,智能手机营业、IoT与生涯消费产物营业、互联网服务划分孝顺了56.0%、22.5%、2.2%的营收,但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过饱和,不停被拉长的用户换机周期、厂商不得已而为之的“挤牙膏”式创新,都证实了在这一旧战场难以再有新的故事。
IoT与生涯消费产物在小米营收孝顺中的占比略超20%,对小米来说固然主要,但难成为最焦点的战略级营业——小米需要像十年前切入手机市场那样,再为小米找到下一个十年甚至更久时间里,新的战略级营业。
这是小米下场造车的基本缘故原由。
甚至我们可以合理意料,在造车营业希望顺遂的情形下,未来几年,不清扫小米将现在的“手机️AIoT”战略,升级为“手机️汽车️AIoT”。
2021年度财报中,小米披露了造车希望,汽车营业研发团队规模跨越1000人,未来将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焦点领域拓展研发,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小米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中,尚有一项不能忽略:对外投资。
如上图所示,2021年,小米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力度。在2021年年报中,小米指出,“我们的投资营业,不仅可以带来财政收益,更可以带来营业协同,推动智能制造业的生长”。
再来看滴滴。
程维早先并未想直接下场造车,2018年4月,他在一场公布会上信誓旦旦地说:“滴滴在未来整个产业内里的定位是异常清晰的,滴滴坚决不造车,不钻营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统一时期里,滴滴团结31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提议“洪流同盟”,称要共建面向未来出行用户与车主的服务平台。
那时滴滴的结构战略是不亲自下场,但与相助同伴配合造车。好比早期其曾经和理想汽车、比亚迪都有过相助,只不事厥后没有延续深入。
再厥后滴滴发现相助造车的蹊径并欠好走,有滴滴内部人士曾向媒体透露,与车企的相助中,外观、内饰等车企都可以妥协,一旦涉及硬件及系统的焦点层面,滴滴基本没有话语权。
于是滴滴转向去做自动驾驶,2019年8月,滴滴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自力公司。但新的矛盾泛起了,滴滴想将自动驾驶系统出售给车企,但主流车企也不想失去在自动驾驶层面的话语权,已往几年,车企自研自动驾驶系统,也早已不是新闻。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滴滴亲自下场造车。
滴滴造车的营业代号叫“达芬奇”,现在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
援引《赛博汽车》此前报道,有内部知情人士示意,滴滴的造车项目有两个: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为D1,面向民众消费市场的车型代号为C1。其首款车型可能是一款面向民众消费市场的A级纯电动汽车,尺寸与比亚迪秦、广汽埃安S靠近,订价15万元左右。
再到上月初,多家媒体报道称,滴滴拟以10亿元收购国机智骏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后者确立于2017年,是一家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商,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拥有整车集成与三电焦点手艺。
03、帮车企造车:华为和腾讯
华为曾在多个场所声称“坚决不造车”,2020年底,任正非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营业治理的决议》,重申华为不造整车,甚至言辞猛烈地指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滋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但即便不造车,华为汽车营业的战略优先级却在延续变高。好比2020年,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从ICT治理委员会调整至消费者营业中,位列六大一级部门;好比2021年华为校招增添的几百个名额,险些都给了汽车BU。
再好比,2021年华为围绕汽车营业多次调整组织架构和职员调整。余承东的权责被进一步放大,汽车营业与消费者营业加深融合。
梳理华为在汽车营业上的整体结构,有三种模式:
第一,Huawei Inside(HI)模式,华为与车企深度相助,提供完整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软硬一体的全栈解决方案。
第二,智选车模式,这一模式在HI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相助厂商的产物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相助方产物,并周全进入华为零售渠道,这一模式下,车企与华为的相助水平最深。
第三,华为以零部件供应商的公司角色,向车企或以及供应商提供智能汽车零部件。在这一层面,华为主要的相助同伴更偏向产业链上游。
华为近期团结金康新能源推出的问界M7,就是双方在智选车模式下推出的车型。
这款车型的公布会上,余承东重点强调的是智能座舱,称问界M7是“全天下最好的智能座舱,没有之一”,但对自动驾驶,余承东用简朴的“够用”两个字轻松带过。
由此来看,HarmonyOS智能座舱这一智能车载操作系统的推广及应用,是华为当前战略优先级较靠前的营业。
再来看腾讯。前段时间举行的腾讯智慧出行2022新品公布会上,腾讯团体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指出,不造车是腾讯坚持的定位。
“辅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提高企业治理效率,改善用户出行体验,是腾讯稳固的偏向。腾讯将为汽车行业提供低门槛的定制化平台与工具链,让‘云’成为智能汽车的新生产力。”
随后腾讯宣布的“车云一体化”战略中,包罗了三个层面:
车端,推出智能座舱、智驾舆图、高精舆图、智能场景引擎、车载小场景等产物及能力,助力车端智能进化;
手机端,推出“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等产物,实现手机与汽车场景的无缝衔接;
云端,推出笼罩汽车从研发、制造、营销、运营、售后全链路的行业云解决方案。
对比华为和腾讯,他们同样不造车,但在路径上又有所差异。
华为与车企的相助水平更深、营业结构更广、重视水平更高,未来优先推进的模式会是智选车模式;而腾讯在做的事情,只是华为当前众多结构中的一种,它更主要的,是若何通过云服务去赋能车企,相对而言是更底层的头脑。
04、闷头结构:阿里巴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阿里的存在感相较其他巨头公司存在感较弱,由于外面上看起来,它既不亲自下场造车,也未像华为那样,有明确的战略级汽车营业。
但不自己做,并不代表没有结构。
阿里先是在2017年、2018年先后介入小鹏汽车的A 轮与B轮融资,2020年其再次领投小鹏汽车的新一轮融资。现在其持有小鹏汽车11.2%的股份。
再到2020年底阿里团结上汽团体、张江高科,配合打造了智己汽车,持有18%的股份。
从重仓小鹏到入股智己,看起来这像是财政性投资,但有一点,智己汽车给自己的定位是探索“软件界说汽车”,品牌的焦点卖点是智能驾驶。
再联系到2018年,理想团队找上阿里需求投资,但阿里那时已经投资了小鹏,对投资一家类似的公司没太大兴趣,更想推的是云OS,那我们会发现,在阿里的产业结构中,造整车或许是次要,主要的照样智能驾驶。
而阿里借以赋能车企智能驾驶的工具,正是AIiOS——阿里旗下的互联网汽车解决方案。
从应用场景看这一解决方案可能加倍直观:智联网联车所需的所有PAAS及IAAS服务、跨端的互联应用,例如互联网汽车与智能家电的联动。
不外这倒不是阿里近两年才有的结构,2016年上市的上汽旗下的荣威RX5,就接纳了这一解决方案。
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上汽和长城,在阿里的产业结构中,这两家车企是主要的相助同伴:
早在2016年以前,阿里与上汽先是杀青战略相助,称要打造互联网汽车新品类,紧接着又配合确立了互联网汽车基金,合资确立了斑马智行,一家为汽车和交通行业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数字交通解决方案的公司。
这场相助带来的直接效应是,2017年,上汽乘用车公司All in AliOS。
毫末智行在2019年才确立,是一家做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公司,前身是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分部。
这家公司在2020年底与阿里签署了战略相助,再到去年底,又加入了阿里的“小蛮驴”自动驾驶生态。
也就是说,阿里的结构中,不只有阿里云,尚有自动驾驶。事实上,阿里也不是不造车,只是它造的是另一种车:末尾无人配送。
2020年9月,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峰在云栖大会上正式公布了小蛮驴——一款L4级其余、商用的、用来做末尾物流配送无人车。
同样切入到末尾物流配送无人车的,尚有京东和美团,不外末尾物流配送并非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做赘述。
对阿里而言,“小蛮驴”或许只是一个细小的切入口。阿里上个月对外宣布,其已经获得浙江德清揭晓的L4级“主驾无人”自动驾驶卡车果然蹊径测试牌照,未来,阿里达摩院研发的无人卡车“大蛮驴”将最先路测。
那么问题来了,在末尾无人配送的“小蛮驴”、卡车赛道的“大蛮驴”之后,阿里会不会有新动作?
阿里巴巴前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卖力人王刚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内部经常说‘既要又要还要’,但做产物的时刻,我差异意既要又要还要,应该专注。”不外,今年1月,其从阿里巴巴去职。
05、结语:造车不再是唯一的船票
当这些中国最大的民众公司以全然差其余姿态迈入新能源汽车浪潮,造整车,早已不是这个行业唯一的船票。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强相关产业的发作,为更多的错过造车浪潮的、不想再介入过分竞争的企业们,提供了曲线拥抱产业的新时机。
只不外,在梳理完巨头们的产业结构之后,我们会发现,无论他们造不造车、造的是商用车照样乘用车,大多数都逃不开三个要害词:自动驾驶、云、车联网。
以上提到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不在做自动驾驶,区别在于做的深度及希望快慢;在云盘算赛道有所结构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不想加深云服务在产业的落地。
同样地,没有一家企业不想做更深的人车协同、大屏与小屏的协同,区别在于,有的优势在软件,有的优势在硬件。
究竟,车企最先跳出来做手机,手机厂商也最先跳出来造车了。
固然,相比起产业生态大发作这一确定性,当前行业尚有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好比华为到底造不造车?阿里到底造不造车(乘用车)?
这些所有简直定性与不确定性,都是这场时代洪流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