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SCD疗法研发退潮启示录,实时止损是一门必修课

创新药研发*的勇气不是做下去,而是停下来。

有时刻,停下来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只有实时止损,继续找寻新偏向,才会有更大的乐成时机。

外洋药企显然深谙此道。短短两天时间,面临想象空间日渐狭窄的镰状细胞疗法市场,三家外洋药企武断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终止镰状细胞药物研发,将资源投入到更有希望的项目上。

回到海内来说,已往很长时间里,海内药企背负着投资者繁重的期望,这也使得实时止损,于它们而言成为了一件很难做出的决议。

然则,创新药研发要拿得起放得下,当竞争名目泛起转变后,要实时止损,而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这也是一家药企通往乐成路上的必修课之一,只有这样,才气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与那些真正能够缔造价值的药物上。

01 两天三款SCD疗法终止开发

曾经备受推许的镰状细胞血虚病基因疗法,现在遭遇重创。在刚刚已往的两天时间里,大洋的彼岸三家创新药企先后住手了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

所谓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型遗传病,其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患有镰状细胞病的患者会泛起包罗血虚、免疫缺陷、多器官衰竭等多种症状,这类患者的寿命远远短于正凡人。

而且,镰状细胞病只能通过骨髓移植根治,但骨髓移植用度伟大、配型极其难题,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只能通过终身输血维持生命。幸亏,随着基因治疗手艺的崛起,镰状细胞病患者迎来彻底治愈的希望。

Graphite Bio即是一家研发镰状细胞病基因疗法的药企。其nula-cel疗法能够通过插入新基因,纠正导致镰状细胞病的突变,以治疗镰状细胞病。

不外,nula-cel疗法刚刚进入临床不久,Graphite Bio就选择退出镰状细胞治疗领域。2月22日,在对nula-cel项目举行评估后,决议终止的nula-cel开发。

Graphite Bio似乎推倒了*张多米诺骨牌,镰状细胞疗法研发退潮的故事,就此最先。

统一天,Sangamo公司也选择住手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Sangamo堪称基因编辑领域,大药企相助的人气王,其相助同伴不乏祥瑞德、辉瑞、武田制药、诺华这些国际大药企。

赛诺菲同样为Sangamo所吸引。2018年5月,赛诺菲与Sangamo就镰状细胞疗法杀青了相助。但在2022年1月6日,赛诺菲将镰状细胞病候选药物SAR445136的完全控制权送还给Sangamo,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同种异体通用基因组医学方式上。

虽然Sangamo示意,没有赛诺菲的支持自己也能搞定镰状细胞疗法,但看起来事实并非云云。在最新宣布的四序度业绩讲述中,Sangamo示意将放弃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转而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开发法布里药物和自体肾移植药物。

2月23日,Intellia的镰状细胞疗法也惨遭大药企诺华甩掉。Intellia示意,诺华已经住手在早期人体实验中开发镰状细胞病治疗。

外洋药企纷纷放弃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背后,是巧合照样预谋?

02 内卷下的自动放弃

现实上,镰状细胞疗法的退潮并非没有预兆。虽然镰状细胞疗法彻底治愈的噱头十足,但架不住市场迅速内卷化。

一方面,镰状细胞病疗法的赛道的想象空间本就狭窄。

虽然全球局限内有数百万人患有镰状细胞病,但思量到基因编辑昂贵的价钱,真正能肩负的群体,并不会太大。据GlobalData数据,2020年的美国的镰状细胞疗法市场不外2.277亿美元,即即是未来多种疗法上市,2030年美国镰状细胞疗法市场也不外48亿美元。

另一方面,镰状细胞疗法市场规模不大,入局的玩家却不在少数。

RBC Capital Markets最近的一份讲述显示,现在至少有14种镰状细胞疗法处于临床阶段,竞争已然十分猛烈。显然,仅仅48亿美元的市场,是*知足不了十几家药企的胃口。

更主要的一点是,此前镰状细胞患者险些都需要终身输血治疗,而随着新疗法的逐步问世,镰状细胞病治愈成为可能。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基因编辑疗法治愈的患者增多,存量患者将会更少。

在这种情形下,真正能够分到镰状细胞疗法市场蛋糕的只有头部玩家。对于那些进度靠后的玩家,等到自己的产物获批上市所剩下的时机已经不会太多。而克日在镰状细胞领域选择退却的三位玩家,在进度上便不占优势。

现在,在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上,进度最快的是是福泰/CRISPR的exa-cel疗法。2023年1月26日,CRISPR和福泰向欧洲药品治理局递交了上市申请,若是一切顺遂,exa-cel疗法在今年就有希望获得批准上市。

进度第二的是蓝鸟生物,其用于药物lovo-cel正处于三期临床阶段。蓝鸟生物预计这款产物将于2023年*季度向FDA递交上市申请。

上文放弃镰状细胞疗法的三位玩家,产物均处于临床Ⅰ/Ⅱ期阶段,进度称不上靠前。等到这三位玩家的产物问世之时,留给镰状细胞病领域的想象空间,也许率已经很有限了。

这也就不难明晰为何这三位玩家会选择半路退出镰状细胞疗法的研发了。

03 创新药研发在质不在量

不仅仅是在镰状细胞领域,近期以来,全球各大药企都在不停瘦身。

辉瑞在2022年四序度财报电话聚会中披露,将剔除8个研发项目;百时美施贵宝2022年财报显示,将削减至少9项资产。

事实上,在外洋的药物研发历程中,凭证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市场名目转变而调整药物计谋,终止药物临床试验、实时止损,可以说是通例操作。

这不难明晰,创新药研发犹如海上航行,一条船要安然渡过大风浪,就必须减轻负重。尤其是对于小药企而言,手中资源本就有限,实时调整偏向,将不具潜力药物壮士断腕,更能够使得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更具价值的药物上。

对于大药企而言,虽然产物管线厚实,但将个体疗效、平安性存疑或是市场远景不佳的药物踢出管线,并不会对自身生长造成重大影响。相反,还能节约资源。

但在海内,对于从me too和fast follow生长而来的中国创新药企而言,止损似乎是很难做出的决议。敢于直言风险,终止试验的药企并不多。

不外,随着市场的转变,这种情形也在发生改变。我们看到,更多的药企最先坦然应对创新药研发历程中的转变,并适时对药物研发偏向的调整、实时砍掉不具潜力的药物。

好比,三叶草生物。2022年6月5日,三叶草生物公布通告,对外先容了公司最新的生长计划。即,优先把所有资源设置给新冠疫苗这一项目,暂停现在的其他3个临床管线投资,削减非新冠项目和新项目的投入。

好比,和铂医药。2022年10月,和铂医药管线中的特那西普因疗效不佳住手临床三期试验,通过实时止损,和铂医药能将研发资源投入到其他更有潜力的产物上。

再好比,和黄医药此前宣布努力举行战略转变。一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思量用于内部开发,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那些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身上。

不管是由于药物自身的缘故原由,照样由于市场转变缘故原由。面临波诡云谲的市场,药企能够尽早做出计谋调整,实时止损,将资源集中在更具希望的药物上的态度是值得一定的。

由于创新药研发,比拼的从来都不是量,而是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