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贝索斯、马斯克排队放卫星

新赛场上,贝索斯加速了追赶马斯克的脚步。

当地时间4月5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亚马逊宣布与蓝色起源(Blue Origin)、欧洲卫星发射公司阿丽亚娜(Arianespace)、团结发射同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三家公司敲定了共83次发射的协议,耗资数十亿美元。

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火箭商业采购单,生意基本上买断了未来五年美国和欧洲绝大部门的大型火箭发射。亚马逊此举,也被外界解读为宿天下首富贝索斯向现天下首富马斯克的又一次宣战,双方这次的战场来到了卫星互联网。

贝索斯之以是愿意掏出天价部署自己的卫星网络,有剖析以为一方面是此前和马斯克在火箭项目交锋上一再落伍,急需扳回一城。另一方面,贝索斯同样看到了未来卫星网络笼罩数百万客户的潜力,这是一块不能多得的增量市场。

此次生意隶属亚马逊旗下的柯伊伯项目(Project Kuiper)。2019年4月,亚马逊宣布开启该设计,称将送3236颗卫星入近地轨道,提供笼罩全球的卫星通讯网络,与2015年马斯克推出星链时所称的“这就像在太空中重修互联网”的思绪,不能说极其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为此,马斯克还在推特上艾特贝索斯,怒怼贝索斯是“剽窃狗”。

其他偕行也不希望见到贝索斯来分一杯羹。OneWeb就曾示意,柯伊伯设计会严重滋扰他们已在谈判的互助。就像在演出中向杂耍者扔3236个差异形状的新球,“这成倍地增添了软件的庞大性。”

亚马逊自己的处境也不被一些人看好。作为厥后者,“当亚马逊最先起步时,他们可能已经落伍数年了。”老牌卫星公司TelAstra 的照料 Roger Rusch说。

住手今年1月份,马斯克旗下Space X的卫星互联网项目Starlink(星链)已经部署了2000多颗卫星,并在全球局限内拥有跨越14.5万签约客户。而贝索斯旗下亚马逊的柯伊伯设计的首次发射,最快也要到今年第四序度,如若一切顺遂,届时它将发射两颗原型卫星。

不久之前,乌克兰互联网服务受俄乌冲突影响被摧毁,马斯克宣布将星链投入乌克兰使用,以利便当地人接见网络,更是让星链项目进一步出圈。

2018年5月,Space X预计星链的开发和扩建总成本将靠近100亿美元。眼下,贝索斯为了要与马斯克对垒,不惜也挥金百亿提速追赶,但不管是营业照样声望,现在贝索斯尚都处在绝对下风。

A

“最近,我们听到了许多人们因家里没有靠谱的互联网而无法完成事情或学业的故事,柯伊伯将改变这一点,我们100亿美元的投资将在美国各地确立基础设施,辅助我们缩小这一差距。”2020年,柯伊伯项目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审批后,亚马逊高级副总裁戴夫·林普 (Dave Limp)说,“我们要加入竞赛了。”

而这之后,柯伊伯项目陷入漫长幽静,与它面世时的轰轰烈烈截然相反。

2019年4月,亚马逊宣布他们将部署一个名为柯伊伯的大型宽带卫星互联网,将与Space X的星链直接竞争,预计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才气部署完设计中的3236颗卫星。

但在项目启动之前,它必须获得FCC的批准,批准历程相当曲折。

早就获得FCC允许的偕行Space X和Oneweb,都曾游说FCC拒绝亚马逊的申请。凭证FCC新闻,Space X的高管曾与FCC主席Ajit Pai至少见了三次面,目的都是否决柯伊伯的申请,理由是若是亚马逊的其中一颗卫星滋扰先前Space X确立的卫星网络,后续发射设计就会被迫住手。

一番纠缠后,FCC通过了柯伊伯的审批,但条件是:它不会太过滋扰先前授权的卫星企业。柯伊伯卫星设计将分五个阶段发射。凭证FCC的下令条款,亚马逊必须在2026年7月之前发射其一半的卫星能够运行,否则柯伊伯设计可能会失去发射卫星的权力。

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亚马逊平均天天都要发射一颗卫星。这或许也是亚马逊耗资数十亿美元,买断未来五年美国和欧洲绝大部门大型火箭发射义务的缘故原由之一。

值得一提的另有科伊伯项目的向导班子。据CNBC报道,现在柯伊伯的总裁拉杰夫·巴蒂亚尔(Rajeev Badyal)是之前Space X认真星链部门的副总裁。2018年,由于对星链生长速率失望,马斯克开除了他。

共计83次的发射协议是科伊伯项目幽静许久以来的最大新闻。其中阿丽亚娜Ariane 6火箭肩负18次发射,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肩负12次发射,以及分外的15次发射,团结发射同盟的火神火箭肩负38次发射。除了蓝色起源,其他两枚火箭都将是首次航行,蓝色起源的新格伦预计最快于今年底首飞。

林普在当地时间周二接受CNBC采访时示意,亚马逊的目的是在未来一年左右发射几颗测试卫星进入轨道,“我们另有许多事情要做,但这些互助协议反映了我们对柯伊伯项目的答应和壮大信心。”

住手2022年4月,科伊伯的首发日期尚未确定,预计今年第四序度将发射两颗原型测试卫星。

B

除了马斯克和贝索斯,互联网卫星赛道的玩家并不少,而且呈越来越多之势。

当前行业内对照有影响力的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2012年确立的英国公司Oneweb,另一个是加拿大卫星公司Telesat。与其他年轻公司差异,Telesat拥有50多年的卫星运营履历。它将在2023年最先发射298颗低地球轨道宽带卫星,并设计在2024年实现全笼罩。

Oneweb则运气多舛。2020年3月,因软银亏损,难以再提供资金支持,Oneweb被迫申请停业珍爱,在英国政府的牵头下免于停业。由于无线频谱价值或高达约10亿美元,Oneweb引来了众多势力竞购,包罗Space X和亚马逊等。

外界剖析亚马逊介入竞购,主要照样为了快速推进柯伊伯项目。要与Space X抗衡,亚马逊没有筹码:成本上,前者猎鹰9号每次发射成本可能低于3000万美元,亚马逊则要高对方至少三倍;频次上,Space X已经遥遥领先。

收购Oneweb也许是贝索斯追赶马斯克最快的方式。但最终,Oneweb和Space X杀青互助,贝索斯称得上是雪上加霜。

对照著名的竞争对手另有摩托罗拉推动的铱星设计(Iridium),厥后因资金问题停业,成为美军专属的通讯网络。此外,Facebook于2016年宣布将发射卫星;微软首创人比尔·盖茨,介入领投了对卫星服务公司Kymeta的8520万美元的融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的卫星。

除此之外,另有更多受Space X等头部企业影响而降生的一波行业初创公司。凭证Space Capital数据,卫星是仅次于火箭公司的第二大风投份额,仅在2021年上半年,投资者就向太空行业投入了近150亿美元,涉及230笔生意。类似的公司好比美国的初创公司 Astra和ABL Space Systems,以及英国的Orbex和Skyrora。

中国也在对卫星互联网领域睁开结构。国家队中有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两大团体各自旗下的“鸿雁”和“虹云”星座设计,将划分发射300颗、156颗低轨卫星组建卫星互联网络,预计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

商业卫星公司中有北京九天微星科技、银河航天等,吉祥也躬身入局。

2018年底,中国已有约80家太空手艺初创企业投入这一领域。吸引他们的是背后高达4000亿美元的卫星产业链市场。据银河航天的副总裁刘畅称,全球航天产业的规模快要4000亿美元,也即是跨越2.5万亿人民币的大市场。

C

据《华尔街日报》,马斯克的星链网络服务速率可与美国宽带媲美。通俗来说,卫星互联网相当于把地球的基站搬到太空。传统的电信和地球观察卫星通常在离地球较远的轨道上盘旋,距赤道约22000英里。而星链这类的近地卫星离地球更近,可达1200英里,信号更强,延迟更少。

各方抢跑卫星,一方面是这确实是一片蓝海。据卫星行业咨询公司NSR展望,2022年将有1亿至2亿台物联网装备有接入卫星的需求。另一方面,卫星轨道是“不能再生资源”。凭证国际电信同盟划定,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权“先登先占”。

一旦卫星网络组建乐成,后期收益相当可观。拿马斯克的星链来说,星链的建设成本跨越100亿美元,但外界展望它最终将能够承载全天下3%的互联网流量传输,每年能带来至少100亿美元,甚至300亿美元的收入,有望成为Space X的未来现金牛。

但当诸多公司纷纷往太空投射卫星后,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发生。

星链的1.2万颗卫星,相当于人类有史以来发射卫星总和的2倍,现役卫星数目的10倍。莱斯大学科学和手艺高级研究员尼尔·莱恩曾对此质疑:“你到底想在上面放若干器械?”其他天文学家也提出异议,以为这些卫星滋扰了他们的考察。

对此,SpaceX的总裁格温·肖特韦尔(Gwynne Shotwell)称,公司正在起劲解决这个问题。

卫星影响天文观察照样相对温顺的弊病,卫星碰撞造成的影响则更严重。一些专家最先忧郁影戏《地心引力》里,轨道上的太空碎片导致的连环相撞的情形,会在现实中上演。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Moriba Jah说:“若是两颗卫星确实发生碰撞,它们可能会将碎片飞溅到其他卫星的路径上,甚至有可能发生一连串的碰撞,在轨道高速公路上聚积起来。”

Space X在卫星上部署了一套自动防撞系统,试图以此规避或减轻类似问题的发生,已往的一年中,仅该系统就执行了7000多次避撞操作。

去年7月和10月,Space X的星链卫星就曾两次靠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平安思量,中国空间站两次都实行了紧要避险措施,这对宇航员的生命平安造成了伟大威胁。按理说,7月Space X的1095号卫星本该在555千米的近地轨道上运行,跟空间站原本泾渭明白,但其突然降低至382千米,离中国空间站仅十来千米,相当于泛起了太空堵车。

现在,关于若何使用地球近地轨道的问题,还缺乏统一的国际规则。但随着马斯克和贝索斯在新战场的角逐睁开,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起不去逐一解决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