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阿里腾讯领衔「全民回购」:3000亿筑底,照样整
狂风暴雨中,科网巨头们正用千亿资金试图砸出一个股市底部。
据雪豹财经社不完全统计,过往近一年中,港股科网股、美股着名中概股已宣布的回购金额总计至少约合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既有数百亿美元规模的阿里,也有万万美元的蘑菇街。
若从2021年5月算起,港股“第六次回购潮”至今已连续了近一年(第五次回购潮竣事于2020年1月)。住手2022年4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已达165亿港元,同比增进140%,已靠近去年总回购金额的一半。
在美股中概股市场,阿里巴巴今年3月宣布启动250亿美元的巨额回购,随即在市场引发多米诺效应,中概股、港股科网巨头纷纷加入回购雄师:小米宣布百亿港元回购,腾讯3月尾最先延续14个生意日举行回购,年头至今已累计斥资逾60亿港元。
2022年这波回购潮与以往有何差异?在这些要害差异的背后,后市还会有若干风浪?
第六次浪潮
一样平常来说,公司回购股份是以为现有股价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因此通过回购来向市场转达信心,企稳股价。
此次回购潮不只是历次回购中连续时间最长的,也是力度最大的。2021年港股回购总规模即已到达382.5亿港元,同比2020年增进137%。
进入2022年首季,随同着科网巨头陆续宣布2021年Q4及整年财报,这轮整体回购的主角从港股转移至美股中概股,由阿里砸出250亿美元拉开序幕。
3月22日,阿里宣布将回购设计金额从150亿美元增至250亿美元,创下了中概股的回购新高,这一金额约为彼时阿里市值的10%。
巨额回购也点燃了市场情绪,阿里股价随即大涨11%,同时动员了整其中概股的反弹:当天爱奇艺涨超24%、哔哩哔哩涨20%,拼多多涨近19%。
中概股们不仅在股价上跟涨阿里,还纷纷掏出真金白银“抄底”自己:百度(45亿美元)、京东(30亿美元)、网易(30亿美元)等大厂先后宣布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回购设计;“小厂”们也不落人后,达达团体、叮咚买菜、怪兽充电等,也“勒紧裤腰带”拿出万万美元级其余资金回购。
回购的浪潮很快从大洋彼岸席卷至香港。
去年的港股“回购王”小米最先反映,宣布百亿港元回购设计;腾讯虽未宣布详细回购设计,但3月尾至4月中旬延续14个生意日举行回购,累加1月和2月的金额,年头至今4个月,腾讯已总计回购64亿港元,靠近去年小米84亿港元的规模。若保持回购态势,今年港股回购王或将易主于腾讯。
从港股整体来看,近一年来股价曾遭到重创但现金流丰裕的科网股,依然是回购主力。港股回购中也出现了大厂带头、小厂跟投的情景。除腾讯、小米等大厂甩出十亿美元级回购单外,平安好医生、京东康健、泡泡玛特等也都加入回购浪潮。
不外,虽然此次回购雄师来势汹汹,但资源市场依然深不见“底”。3月至今,恒生指数累跌近10%,恒生科技指数继续下探超23%。若从去年5月最先算起,两大指数划分跌了29%和51%。
而港股前五次回购潮涌起之后,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泛起中耐久企稳回升,一年后平均累涨划分为19%和52.9%。
更舍得,也更惨烈
巴菲特曾示意,企业必须知足两个条件才会思量回购,其中之一是“拥有丰裕的资金”。不外此次科网巨头回购背后,若干都有点勒紧裤腰带回购的味道。
阿里在去年Q4净利润暴跌75%的情形下,依然设计拿出250亿美元现金用于回购,这一数字已经比阿里一整个财年的净利润还高。曾被誉为“最赚钱互联网公司”的腾讯,也遭遇了近十年来未遇的延续两季度净利润负增进,但饶是云云,依然大手笔回购。
更有公司是在亏损的情形下,挤出钱往返购。
京东2021年整年净亏损36亿元人民币,但仍宣布了30亿美元的回购设计。类似京东这样亏损状态下仍掏钱回购的公司不在少数,如哔哩哔哩、达达团体、京东康健等。
甚至连未曾上市的字节跳动,都在现在回购员工手中的期权。据多家媒体的报道,4月15日,字节在内部宣布以每股142美元回购期权,较上一循环购价上涨8%。
大厂们不计亏损豪掷千金回购,靠的是背后雄厚的家底,而此次回购潮名单中更多泛起的是中小公司的名字。好比,怪兽充电的市值仅为4亿美元,却拿出了5000万美元用往返购,公司现金流仅为4.3亿美元。最“狠”的当属蘑菇街,市值仅剩2300万美元,却拿出了1000万美元回购。
“全民”咬牙回购的背后,是由疫情、中概股股灾、科网行业隆冬所造成的惨烈的系统性溃逃。
时至今日,全球依然笼罩在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同党之下。岂论是消费端亦或是供应端均遭受了伟大的影响。尤其是早已贯串人们消费生涯方方面面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更是首当其冲。
多家公司的财报中,“受疫情影响”已成高频要害词,而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电商、在线广告等领域造成伟大影响,这也导致了以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商平台营收的大幅颠簸;涉及线下营业的公司所受袭击则更为直接,如美团、携程等。
若是说疫情是对经济的全方位影响,美股中概股股灾,则更像是一次精准袭击。
中概股,一年之间成了“中丐股”。Wind数据显示,住手2022年4月14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计280家。股价低于1美元的有60家,1至2美元之间的有68家;市值方面,低于3500万美元的有79家,低于5000万美元的有101家,低于1亿美元的有135家。(详见雪豹财经社)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一份讲述中称,住手2022年3月,在美主要股票生意所挂牌的中概股总市值约1.1万亿美元,与2021年的高位相比蒸发了跨越1万亿美元,相当于腰斩。
港交所大盘指数也迎来了巨跌。被称作东方纳斯达克的恒生科技指数,去年一年跌去70%,时代腾讯、阿里腰斩,教育股更是“1折”起。
在疫情和股灾影响下,科技互联网的冬天显得格外漫长。本就增进见顶、盈利不再的互联网巨公司,难以讲出新故事。
巨头们曾手持巨额资金,横向链接出一个个商业帝国的投资营业,在隆冬之下也结结实实挨了一枪。岂论是老牌CVC(企业风投)BAT、小米,亦或是投资新秀京东、哔哩哔哩,整体业绩都被投资营业亏损所拖累。(详见雪豹财经社)
信心十足照样巨浪投子?
巨头们在水中投下一子,是翻起滔天巨浪照样掀起一阵涟漪?主要取决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宏观环境的转变、流量盈利的消逝和疫情黑天鹅的影响,让已往10年来狂飙突进的互联网行业踩下了急刹车:风口日益模糊,营业增进乏力,而“降本增效”和“有质量的增进”,成为诸多科技互联网公司财报中的要害词。
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互联网大厂CEO们,在认可艰难现状的同时,也不得不肩负起稳固军心的重任。这个冬天可能比以往更难受。(详见雪豹财经社)
中概股现状亦未现拐点。3月以来已有5批共40家中概股被美国证劵生意委员会列入“预摘牌名单”,其中不乏百度、爱奇艺、微博等明星中概股。
证券剖析之父、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曾说过,“股价短期是投票机,耐久是称重台。”归根结底,企业谋划基本面才是护城河,也是决议后市能否穿越牛熊、脱颖而出的内因。
那些主业基本盘稳健的公司,更容易守得云开见月明。腾讯在以往历史中有七波回购,都能乐成抄底且后市保持上涨,正是由于公司的基本面稳固,游戏、社交等焦点板块均占有行业霸主职位,股价才气穿越熊市耐久看涨。(详见雪豹财经社)
巴菲特以为回购的另一条件是,“CEO要以为当下的股价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现金流稳固、基本面稳固的企业,在特殊环境下造成的超低价,才会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事实,真要顶住逆流、乐成上岸,靠的不是脖子上的金链子,而是一身强有力的肌肉。
下一篇:利润腰斩,三只松鼠「瘦身」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