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牛仔裤里的两个陷阱
若是有人说,“时装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人性主义危急之一”,或许听者会以为这是杞人忧天而嗤之以鼻。但玛克辛·贝达特在《被放大的欲望》一书里却告诉读者,这并非虚言。
《被放大的欲望》看上去是个显得有点“大”的主题,现实上,贝达特在书中主要谈的是牛仔裤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成为废品的真实历程。牛仔裤是裤子的一种,于19世纪由美国人雅各布·W·戴维斯同巴伐利亚裔美国人李维·斯特劳斯发现并最先生产。最初只是为加州淘金工人所设计的牛仔裤,厥后酿成普遍的事情服,现在已四处可见。就像作者提到的那样,牛仔裤“因兼顾适用性与时尚性而广受迎接”。
险些已经让人置若罔闻的牛仔裤里又有什么故事呢?对于《被放大的欲望》整本书的主题而言,牛仔裤只是一个“引子”,以便令读者可以追随作者的行文,“感受供应链的扩张伸张和文化的高度融合,而正是这种融合让时装产业酿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完全不透明的克扣性气力”。从这样的引文也可以看出,玛克辛·贝达特对时装产业显然是持有负面看法的。现实上,《被放大的欲望》以牛仔裤产业链为例,谈到了时装背后隐藏的两个“陷阱”。
其一,是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借“全球化”对劳工权益的损害。提到牛仔裤,人们很容易想起“李维斯(Levi's)”这个品牌。其缘故原由也很简朴,作为现代牛仔裤的发现人之一,1871年,李维·斯特劳斯将他的牛仔裤申请了专利,正式确立李维斯公司,厥后生长成为一个国际性公司。1996年,李维斯公司在北美雇佣了3.7万员工,一年入账70亿美元,辅助得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加冕成为天下牛仔服装之都。
但现在的“李维斯”,却酿成了一个“国际品牌”,仅此而已。它在起源地美国已经不再真正制造任何器械,“其主要功效不再是生产,而是设计*产物组合搭配并将其执行落实”。缘故原由也很简朴,这样才气获得*的利润:在埃尔帕索生产一条牛仔裤成本快要7美元,而在疆域另一侧的墨西哥成本连7美元的一半都不到。到了东亚,一条牛仔裤的成本甚至只有1.5美元。
所谓“企业有且只有一项社会责任”,那就是(为股东)“增添利润”。这正是20世纪80年月最先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的焦点内容。令人略感唏嘘的是,李维斯公司一度对此举行了抵制,“试图坚持利益相关方制造模式”。但在“承袭股东利润*化的商业品牌盛行的市场”里,这却显得毫无竞争力:在短短五年里,李维斯的收入就从1997年70亿美元降到了41亿美元。最后的下场是可以想见的,李维斯也向“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屈服了,最先效仿竞争对手,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说,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最为可鄙的一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事情》指出,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的盛行,“金融气力和治理阶级真正联络起来”,站在财富金字塔顶层1%的那些投资人、董事会成员或者*职业司理人攫取了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利润。与此同时,真正缔造价值的下层员工被高层治理榨取得越来越猛——即所谓“减员增效”。在《被放大的欲望》里,读者也看到了类似的一幕,既然牛仔裤的质料(棉花)已成为整个生产历程中附加值*的组成部门,能够削减的就只剩下生产牛仔裤的美国工厂及其工人了。而这并不故障高管拿走骇人的薪水——2002年的李维斯CEO薪水高达2510万美元,比整个公司的净收入还多。而这些美国削减(或者说放弃)的产能到那里去了呢?谜底是亚洲,“曾经用于生产‘美国制造’牛仔裤的棉花最先渡过太平洋,酿成我们可以用越来越低的价钱购置的裤子……让治理层和股东的口袋里装满现金”。
但在玛克辛·贝达特看来,这远非一件好事。一方面,许多事情了几十年的美国工人随着牛仔裤生产线的搬迁失去了事情(由于他们自己就是需要削减的那部门“成本”),而这些事情原本能够让他们有钱购置牛仔裤;另一方面,在孟加拉国,“光脚的工人受到诅咒和威胁,被迫每周事情6天,天天事情14小时,以极快的速率一直的缝制服装”,拿到的待遇却只委屈到达了当地的*人为。更恐怖的是,“一旦品牌以为孟加拉国的工人过于昂贵,生产线就会转向更廉价的国家”。作者形象地将其称为“逐底竞争”,并不无原理地指出,全天下的工人实在都是输家。
若是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是牛仔裤生产端里的一个陷阱的话,牛仔裤消费端的陷阱就是“消费主义”。在贝达特看来,“若是我们想获得的谜底是耐久的幸福感,而不只是瞬间血清素飙升的快感”,基本没有需要购置一条新的牛仔裤”。细想一下,这似乎是个颇为新鲜的征象:牛仔裤自己就是一种耐用的裤子,为什么现在“全球每年会销售12.5亿条牛仔裤,每个美国女性的衣橱里平均有7条牛仔裤”,人们有需要购置这么多牛仔裤么?事实,又不能同时穿两条。
就像书名所言,“被放大的欲望”事实从何而来呢?玛克辛·贝达特提到了“有设计的过时”这一看法。根据书中的说法,近代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期望法国的服装业能够战胜竞争者西班牙。因此,法国政府发现晰一年两次的“时装季”,确保年复一年,每年两次定期推出时尚新品。这样一来,这一季所穿的服装注定在下一季就会过时,也就需要重新购置当季的时尚衣饰。这就是所谓“有设计的过时”。“对于法王法院的一名法官来说,在1645年的夏日身穿1644年的夏日款服装完全不能接受,纵然那是最豪华的服装也不行”。通过操作人们的欲望来促进经济增进的做法往后起源。
作者以为,在现代,社交媒体正在促进“消费主义”的风潮,其背后也有商业缘故原由。人们往往愿意效法明星或者网红的衣饰穿搭,而这些人永远都倾向于穿新衣服:“假设你由于穿某件衣服而获得酬劳,那么若是广告主只付了一份广告费,你为什么要为他们打两次广告呢?”这就是频仍换装的商业逻辑,而这也带来了一个结果,也就是扭曲了民众的消费知识,以为穿新衣是一种正宗甚至礼貌的姿态——哪怕衣柜已经充斥了同类型的衣服,照样要买件新的。
外面上看,“消费主义”的陷阱似乎不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危害性那么大——无非就是虚耗而已。然而,《被放大的欲望》指出了深条理的危害,旧服装或早或晚都市扔到,而这些二手服装只有很少一部门会被重新行使(出售或捐赠),大多数将会沦为“垃圾”,被填满或焚烧。前者会占用并污染土地资源,后者更会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而服装里的塑料微纤维也会释放到大气中并随风四处飘散。总而言之,花费地球资源制成一件衣服在只穿几回之后就运输到地球的另一端,让它最终把这些资源散发到大气中,污染人们的肺部和地球上的土壤及水道,这没有任何意义。
解决设施固然也是有的,同时很容易明白:若是每一年衣服被人们所穿的时间都增添一倍,那么服装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可以削减44%。要做到这点,只需要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最少从逻辑上讲,这似乎并不难题。
但要跳出另一个陷阱,也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头脑,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简直,作者对牛仔服的全球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愤愤不平:生长中国家大多数服装工人的收入仅占其所生产服装的零售成本的0.5-4%。这就是说,若是你买了一条20美元的牛仔裤,工人们总共只能获得0.1-0.8美元,再分摊到整个流水线的30个工人身上,每小我私人只能从一条牛仔裤里赚取不到0.01美元的收入。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玛克辛·贝达特的盘算,若是服装业工人的人为提高到可以养家生涯的水平,著名的H&M只需要将一件笠衫的成本提高12-25美分即可。“若是购置一件衣服时多付12-25美分就意味着给他人一个时机,使其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涯,而不是让他们以为生涯在牢笼中,你愿意这样做吗?”
只不外,谁又能保证这多付的12-25美分,最后会落到那些流水线工人的手中呢?《被放大的欲望》既然引用了另一位新自由主义指斥家丹尼·罗德里克的看法,以为在现在这样的“超全球化的天下中,包罗服装品牌在内的跨国公司已经从政府手中接受了控制权,并正在为全球经济制订规则,极大地阻碍了地方政府制订和执行执法”,又有什么手段可以约束这些公司,不将消费者多支出的那部门用度,纳入自己的利润之中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玛克辛·贝达特在《被放大的欲望》书中提出的建议,似乎依旧难免现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否决者的痼疾:看获得病状,提不出药方。不外,最最少,在读完《被放大的欲望》之后,少买几件时尚衣服以阻止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似乎照样容易做到的。
上一篇:打垮李佳琦的,照样李佳琦吗?
下一篇:新投资能「救场」寺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