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氢能的破局逻辑:为何上游云云主要?_期货开户
站在2023年的当下,制约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是什么?
睁开之前,先分享险峰新能源团队在近期走访调研中遇到的两个小故事:
1、某氢燃料电池企业A和某地方政府B联系产线落地事宜。B市属于北方三线都会,相比于一些富足省份,能给到的优惠政策有限,原本A企业谈的兴趣不太大,但当听说当地有工业副产氢的时刻,A企业立刻示意可以无条件落地。
2、某地方政府C在政策指引下,2022年头上马了一批氢能车的树模项目,但却苦于找不到平价稳固的氢源,车辆只能断断续续的上路,无法100%运力投入到实地运营之中。
这两个例子都指向了一个配合的问题:即在2022年政策端鼎力推动氢能落地的靠山下,氢能上下游泛起了一些「结构性冲突」。
换言之,化工领域的低碳转型叠加交通和能源对于高纯氢、燃料氢气的需求不停发作,现在上游的氢气产能与下游需求着实是不匹配的。
这背后的逻辑也异常简朴,传统上,我国的氢产业一直是依附于化工产业而存在,好比氢的*大用途是合成氨制造化肥(占比约55%),第二是用于石油炼化中的脱硫工艺(占比约25%),两者合计占到天下年用氢量的80%。
因此,只管我国是全球*大产氢国,每年能生产3500-4000万吨氢,但真正能分出来且纯度知足「供能」要求的部门异常有限。可以说在2020之前,氢在我国都照样个对照小众的行业,也从来没有真正被当做是一种「能源」来看待。
对比来看,现在中国每年从外洋入口的原油5亿吨,年综合成本支出1.6万亿人民币,未来我们要保证国家能源平安,实现3060的碳中和目的,这些化石能源中的大部门都是要转型为非碳能源的。
而「氢」无论是作为能源载体,亦或是储能载体,哪怕只占到20-30%的份额,也将是一个异常伟大的增量市场。
与电动车、光伏行业的生长脉络相似,氢能未来的生长一定要依赖上下游一起发力:上游扩产动员下游需求普及,下游需求增进推动上游成本改善。然而站在2023年当下,仅从当前供需情形来看,上游制氢环节对于整个氢能的破局或许更为要害一些,与之相关的新兴手艺也值得投资人们稀奇关注。
在本篇里,我们将从氢能上游产业链入手,谈谈我们近期的一些投资思索,也迎接氢能领域的创业者及行业专家联系我们,与险峰新能源团队一起深入交流。
破解氢能上游之困:降本是要害
回到开头的问题——既然求过于供,为什么上游企业不扩大氢能的产量?
简朴来说两个字:成本。
氢是一种典型的二次能源,并不自然存在于自然界,它的发生途径主要有四种:
灰氢:直接燃烧化石能源制氢。
蓝氢:化石能源制氢 CCUS(碳捕集与封存)。
绿氢:通过风景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工业副产氢:来自于氯碱工业、煤焦化工业里发生的副产氢气
其中,工业副产氢价钱相对廉价,也不发生分外的碳排放,但它的问题是受制于上游氯碱、焦化的工业规模,已往都是“在工厂里发生,在工厂里消耗”,产量有限,也很难扩张,注定不能能成为未来氢能的主要支持气力。
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富煤”国家,因此在剩下的三种氢中,煤制氢(灰氢)的生产成本要远低于绿氢和蓝氢;从价钱来看,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的成本在20元/kg左右,但煤制氢平均只有8-10元/kg。
已往氢主要用于工业场景,这些行业普遍利润不高,以是价钱廉价是王道,因此灰氢一直是市场上的*主力。
以中国氢能同盟的统计口径,我国一年的氢产量中,67%都是煤制的灰氢,绿氢与蓝氢加起来占比不跨越3%。
在这样的能源结构下,相当于氢用得越多碳排放越多——这也是许多舆论质疑氢能的主要缘故原由。
但从耐久来看,已往10年间,全球光伏的发电成本已经降低了90%,未来随着钙钛矿、异质结以及漫衍式光伏的普遍应用,清洁能源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而反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则基本不能能大幅降价。
因此,与电动车最终替换燃油车的逻辑类似——在氢能领域,可再生能源 电解水的绿氢蹊径一定是代表着未来。
从这个角度说,若何尽快将绿氢的生产成本降低到8-10元/kg,到达和灰氢一样的水平,才是解决当前困扰的要害所在(因煤价颠簸大,暂按600元/吨均价盘算)。
这也是近期我们在和业内专家交流中人人的共识:即氢完全不需要和锂竞争,只要能把电解水做到和煤制氢一致价钱水平,整个行业正循环就能够转动起来了。
继续向下拆解的话,电解水制氢中70%-90%的成原本自于电力成本,随着电解槽装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降低电力成本的主要性会进一步凸显——这一方面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津贴,好比碳税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政策变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清洁能源的生长。
2021年,我国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合计已达1.025 亿千瓦,风景累计发电量约9785亿千瓦时,同比增进35%,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到达11.7%。而根据国家能源局《2022年能源事情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提升到12.2%左右。
众所周知,风电光电一直存在间隙性、随机性和颠簸性的问题,而我们的电网系统一时间也还无法消纳这么多的增量,导致了许多弃风、弃光征象。
2021年,天下弃风电量约206.1亿千瓦时,弃光电量 67.8 亿千瓦时,加起来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贵阳市一年的用电量。要知道,这些电弃掉了也就弃掉了,而若是用电解水转化为氢来储存,每年至少可以新增绿氢约55万吨。
正由于云云,我们能看到海内已有跨越百个在建和计划中的电解水制氢项目,涵盖了石油炼化、化工合成、钢铁冶炼和交通等多个领域,隆基、远景、华电、国电投、中石化等大批巨头企业也都介入其中。
在走访历程中我们也发现,险些所有的传统能源企业都对电解水制氢显示出了粘稠的兴趣,可以说需求是异常确定的,但人人最为体贴的问题,照样成本和手艺上能否大规模实现。
蹊径之争:双雄争霸,碱性为王
2020年8月,中国科协组织海内了2万余名科学家,从490个问题中,票选出了昔时「10个对科学生长具有导向作用的科学问题」和「10个对手艺和产业具有要害作用的工程难题」。
这十大工程难题的其中之一,即是「若何在电解水制氢中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稳固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这三个指标同时杀青的难度之大。
凭证事情原理差异,现在电解水制氢可以分为4种手艺蹊径:
碱性电解制氢(ALK)
质子交流膜电解制氢(PEM)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手艺(SOEC)
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流膜电解水手艺(AEM)
(图表:四种电解水制氢手艺对比)
这内里,后两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真正可以商业化的只有前两个。
其中,质子交流膜电解制氢(PEM)源于上世纪60年月NASA的太空义务,那时主要是用氢和氧夹杂后为航天器供电。而把整个反映历程逆过来,就酿成了电解水制氢。
它的优点是体积小巧,电流密度高,可以做到瞬时启停,理论上能很好的适配风景储能,但瑕玷是催化剂必须使用铂和铱等贵金属。
作为一种有数小金属,铱矿的泉源异常单一,全球基本只有南非可以提供,若是中国大规模使用铱做催化剂,未来照样会有“卡脖子”风险。
此外,22年锂价飞涨的例子也说明,有数金属一旦用在量产装备上,价钱一定快速上涨,很难同时知足“大规模”与“低成本”的要求。
固然,也有许多科研团队在实验用锰、钴等金属绕开铱,或者用团簇结构削减铱的用量,但现在这些研究都还停留试验阶段,我们对此也在延续关注,信托未来一定能看到手艺突破。
不外归根到底,大规模制氢照样一个工程学问题,而工程和科学*的区别,是科学更关注「可能性」,工程则更关注「适用性」。
就像马斯克把9台梅林发念头捆在一起造出了猎鹰9火箭,工程头脑追求的是"在现有条件下,若何把事情做成,且成本能只管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另一条碱性电解水(ALK)蹊径距离工程化落地可能会更近一些。
碱性电解制氢(ALK)的历史异常悠久,源自于200年前的氯碱工业,那时人们发现可以通过电解食盐水来制取氯气和烧碱,阴极的天生物就是氢氧化钠和氢气。
1893年,美国纽约建玉成球*家电解水制氯碱工厂;随后一战二战相继发作,战争时代无论是漂白、杀菌亦或是制造化学武器都需要用到氯气,于是全球对于氯的需求量激增,整个氯碱工业最先兴起。
此时,人人使用的电解水手艺照样「水银法」,行使流动的水银薄膜作为阴极,但水银有巨毒,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到上世纪60年月,荷兰发现了「隔膜法」,不外效率又太低,最后日本在隔膜法的基础上,于70年月开发出了「离子隔膜法」。
「离子隔膜法」综合了隔膜法和水银法双方的优点——产量高,能耗低,无公害,从行业生长角度看是一项伟大的手艺提高,但它同时也对隔膜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表:碱性电解水制氢原理)
由于在动态条件下压力纷歧致,很容易失衡导致电解槽内的氢氧互窜,稀奇是分子量小、运动速率稀奇快的氢分子,容易穿透隔膜,跑到阳极那一端。
在氯碱工业中,这还不是个大问题;但若是是电解制氢,由于氢氧分子纰谬等,一旦氢氧发生夹杂,就意味着伟大的平安风险。
好比,我们也在调研中也领会到:随着2022年氢能需求集中发作,许多非专业团队涌入了这个赛道,但由于使用的电解槽和隔膜质料不及格,制出的氢纯度不够,导致了不少“炸槽”的情形发生。
复合隔膜:皇冠上的明珠
这些企业之以是找不到及格的隔膜质料,是由于它的生产手艺异常难题,需要同时知足以下要求:
保证氢气和氧气分子不能通过隔膜,但允许电解液离子通过;
能够耐高浓度碱液的侵蚀;
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能够长时间蒙受电解液和天生气体的打击,隔膜结构不被损坏;
有较小的面电阻,降低电能消耗,因此隔膜孔隙率要尽可能高;
在电解温度和碱液条件下隔膜能够保持化学稳固性;
质料易得、无毒、无污染,废弃物易处置。
而能生产这种隔膜的企业,全球现在基本只有爱克发(Agfa-Gevaert Group)一家。
这是一家来自欧洲的质料科技巨头,至今已占有了外洋碱性隔膜95%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的垄断职位。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原由,爱克发生产的复合隔膜并不在中国境内出售,海内企业无法买到,只能使用相对落伍的PPS来取代。
而在性能方面,PPS在今天已经很难与复合隔膜竞争,一个例子就是连全球*的PPS生产商日本东丽,也已经最先转攻复合隔膜,海内各主要制氢龙头也都最先实验接纳复合隔膜,替换趋势已异常晴朗。
不外,爱克发虽然是质料界巨头,但着实也不太重视这块市场。
究竟,电解水制氢此前一直是个小众的行业,爱克发整体营业重大庞大,每年营收的17亿欧元中,复合膜只有约4亿人民币,占比不到4%,其背后也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整合产业的生长偏向。
而与西欧差异,中国正处在能源转型的要害节点,对种种清洁能源装备的需求异常伟大:好比现在给许多地方在给光伏/风电批地的时刻,都市硬性要求设置制氢装置,未来随着风景能源的加速落地,整个制氢行业也会延续提速。
举个例子,凭证国家《氢能产业生长中耐久计划(2021-2035 年)》,到2025年,中国要到达10万吨可再生能源制氢,不外根据现在的行业生长速率,这个数字很可能2023年就能实现——在这种增速下人人依然感受氢不够用,需求增进之快可见一斑。
2022年,中国电解槽出货量在800MW左右(其中的绝大部门都是碱性制氢),一台1000标方的电解槽要用约莫1200平米隔膜,以5MW=1台1000标方=800吨/年产能盘算,现阶段海内复合隔膜的市场规模约在1.6亿左右。
根据势银的展望,2030年中国电解槽装机量可以到达100GW,以此测算,届时海内复合隔膜市场规模在200亿以上,相当于10年会有一个百倍的增进。
因此我们以为,「复合隔膜的国产替换」是一个属于中国科技公司的大好时机,首先它的需求是异常确定的,只要能做出来就能卖得掉,此外壁垒足够高,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享受到手艺盈利带来的高溢价。
现在在这个偏向上,海内也有许多创业团队在举行探索,不外因对其综合性能要求较高,海内能够到达有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并不多,险峰此前在天使阶段投资了其中的一家——「刻沃刻科技」;凭证客户反馈,其产物在500微米、300微米和200微米厚度的产物劈头测试中,测试效果已经赶超爱克发。
拥抱转变,是*稳固的器械
从投资的角度看,氢能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中央模糊,两头确定」行业。
中游储运环节,是用管道掺氢、有机溶剂照样现场制氢,业内还存在争论,也很难说哪种会成为主流,但下游的应用领域人人已经有了共识,就是工业生产、燃料电池和储能这三大偏向。
上游制氢方面,主流看法也很一致,就是若何把绿氢的成本降一半。
就像前文提到的逻辑:只要绿氢能做到比蓝氢廉价、比灰氢稍贵,现在所有的下游应用就可以直接承接过来了,而对于国家能源战略来说,这也会是对照恬静的转型方式。
站在行业生长角度,2022年氢能才*次作为能源登上历史舞台,是一个异常年轻、充满时机的赛道。在此之前,由于下游没需求,上游纵然做出好产物也卖不掉,人才和资金也不愿意进来,许多手艺只能沉淀在高校内里,整个行业循环处于“锁死”状态。
这着实和2015年的自动驾驶异常相似,那时自动驾驶异常依赖激光雷达,全天下能供货的只有LiDAR一家,一台雷达卖7万5千美金,相当于50万人民币。
然则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兴起,到2022年,国产激光雷达已经可以做到单台700美元,要知道激光雷达属于光学机械,不是半导体也不遵照摩尔定律,中国企业单单只是靠上下游协力,就把生产成本降低了100倍。
氢能未来也许率也会遵照类似的逻辑——因此,我们会异常看好氢能行业里要害质料和器件的突破,这些领域很适合中国的科技初创公司,我们国家的伟大市场和成本优势,都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护城河。
总之,在碳中和的大靠山下,氢能已经成为未来中国一个主要的生长趋势,无论心理上是否接受,这都是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
拥抱转变是早期投资人必经的历程,也是一定的宿命,究竟唯有转变,才是世间*稳固的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