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创新药BD新风向:海内生意增多、Biotech 不再追梦
2022年7月1日,一家Biotech的BD head找到中央人,请求牵线熟悉另一祖传统药企的BD。
一个三人的微信群立即建了起来。传统药企的BD 认真人很快回复“我加您”。
一年后,这句“我加您”有了后续。
若是说在去年,本土biotech和海内传统药企之间生意互助仍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的选择,那么现在一个新的商业化和融资环境之下,攀亲本土药企,可能成了不少还没站稳脚跟的biotech的上岸之路。
在股市等经济因素的震荡中,创新药行业近期泛起了几个“非主流”的BD案例:益方生物/正大天晴、征祥医药/济川药业、德琪医药/翰森制药。差异于既往业内“BD=和外洋大药企互助”的印象,这批案例有着配合的特点:互助双方都是“本土Big pharma 本土Biotech”的组合。
而且,除了正大天晴/益方生物的KRAS G12C靶向药物尚在临床II期阶段、仍为业内熟知的license in模式外,在后两个临床阶段更为成熟的产物互助中,模式似乎偏向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 医药条约销售外包)模式,Biotech将从中获得更多商业化权益。
值得注重的是,确立6年的Biotech德琪在本次BD生意中,将其已商业化的产物希维奥的中国大陆商业化事务移交给了翰森。这意味着,德琪曾至少有200人、举行了一年多实质性销售事情的商业化团队,或将缩短、已招的商业化职员被“妥善安置”。
这也映照着近期业内发生的两件“重构生长逻辑”的大事:
7月21日,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部署天下医药领域溃烂问题集中整治事情,宣告新一轮医药反腐行动正式最先。业内剖析,本轮反腐中,在“降低销售费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Pharma有引进产物、“做大底盘”、分摊销售成本的急需;而此时让Biotech加大营销成本,自行商业化更是不能能。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重磅通告,宣布收紧IPO和再融资节奏、限制减持。“存在破发、破净,或最近三年未举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股东和现实控制人不得减持。”这或意味着A股上市企业加速盈利动力增强,降本增效、研发管线优化、调整商业模式节奏将加速。
在出海“越来越卷、越来越难”的境况下,叠加反腐和证监会新政效应,业内以为,这种中国大陆区域“BD内循环”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显著。对多数Biotech来说,转让商业化权益、从Biopharma之梦中彻底苏醒,会是*选择。
也正是在今年的8月份,一位Biotech从业者在早上接待来访者之前,刚送走来自一家Biopharma的互助同伴。前一场洽谈看来很愉快,她显得兴致勃勃,“我们早就想清晰了,几年前可能还想着商业化,厥后以为照样找互助同伴更能把产物做好。”现在该商业化团队仅认真市场远景展望、商业化战略、新产物上市准备和分销等事情。
Biotech:不再追求“商业化能力”
不外是在一年多前,2021年11月,对Biotech德琪医药来说曾是一个确立4年以来的主要月份。
那时,公司的*款产物即将上市,这款“First-in-class、全球*口服型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预计在3、4个月后的2022年Q1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
那时,德琪一心想自己举行这款产物的商业化运作。早在2021年8月份,这家Biotech就组建了200人的商业化团队。这200人的团队,热血沸腾,集结于成都,为期10天的集会主题是“筑梦德琪·迎战未来”。往后,这200人将划分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天下医药重镇的6区域域运营中央举行德琪的商业化事情。
而仅仅21个月后,却泛起了截然差其余另一个排场。
美东时间2023年8月12日,时任德琪医药BD的Jack Wu,与海内着名Pharma翰森制药CBO Weiyong Sun在新泽西共进午餐,碰杯庆祝互助——这两小我私人的碰杯,可能取代的是此前200人的“事情”。
德琪以最高首付款2亿元人民币,以及最高里程碑付款5.35亿元的价钱,将塞利尼索(商品名希维奥)在中国大陆区域的商业化事务,交给翰森。
不到两年时间内,这场商业化战略上的伟大反转,让偕行们有些雾里看花,但又明白其逻辑。“异常厉害,*个已经有了上市产物、又有商业化团队,然后说商业化‘我不做了’。”一位从业者把这个反转,明白为“武断”。
虽然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看上去比成熟药企“自己卖”赚的似乎要少,但此前的权衡尺度,也很难对当下做出一个有建设性的参考。
在一些关注行业转变的业内人士看来,本次生意显示了德琪“识时务”。
比起近年盛行的配合举行全链条研发、注册审批、商业化事务的license(特许)模式,这次翰森与德琪的BD互助更像是一种纯粹的靠近下游的CSO模式:德琪继续认真塞利尼索的研究开发等事务,且保留“分销”权力,将从中国大陆的销售获得收入;而翰森认真中国大陆的商业化,并向德琪收取“服务费”。
“一种high bounce(高弹球)模式。”业内人士评价,“可以book sales(预订销售额),自己有销售收入,同时又有人来帮做推广,Biotech的销售压力小了许多。”
宣告移交希维奥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事情,业内人士以为,德琪的这次BD生意,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生长历史上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此前的一款license in的产物,德琪的商业化试水并不美妙,也对整其中国的Biotech追求Biopharma的梦想是否现实,泼上了冷水——能在商业化上做的好的品种,真的不多。
2018,德琪引进了美国公司Karyopharm Therapeutics的塞利尼索,前者拥有中国和其他亚太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和再鼎一样,德琪被视为license in模式起身的Biotech,其在2021年“高抬高打”组建商业化团队,也与那时部门Biotech幻梦中的“license in——Biopharma”的“easy way”相当吻合。
尔后,希维奥自2022年5月在中国大陆启动商业化,在昔时取得1.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但为此支出的价值是德琪昔时“销售及分销成本”3.55亿元、亏损6亿元。此外还面临着是否进入医保的压力:昔时塞利尼索已进入国家医保谈判初审名单,但国谈现场选择了不现身。
“若何用好这款药,理想的价位是若干都还需要探讨,顺应证也还需要扩大。”德琪医药血液肿瘤事业部认真人于立新曾向媒体云云注释希维奥暂不进医保的理由。
在整体港股二级市场一起下滑之下,德琪医药的股价连续处于低位已至少一年,现在市值9亿元港币左右,较2020年上市之时缩水跨越90%。
重重压力之下,德琪最终选择了将塞利尼索的中国区商业化事务转出,使后者成为海内罕有的在商业化阶段才BD的新药产物——而此前,BD的新药产物往往在更早期。
在宣布BD生意成行的半个多月后,希维奥的商业化战略便宣布大转向:20mg*12片/盒的希维奥从2.24万元降至1.41万元,20mg*16片/盒的希维奥从2.96万元降至1.86万元,降幅37%。
日本首富「放权」,谁是优衣库接班人?
德琪绝不讳言,对外示意,希维奥自动降价就是为了加入今年的医保谈判。而与商业化团队异常成熟的老牌药企翰森的互助或也有进医保方面的思量,商业化“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下沉各级省市甚至县镇。”
德琪未来其它产物的商业化,依旧让人好奇。8月25日宣布的德琪2023年中报显示,公司现在有9款肿瘤药物管线,其中6款有全球权益、3款有亚太权益。
此外,商业化上和翰森互助的希维奥今年上半年已在香港获得上市批准。德琪医药共拥有塞利尼索在大中华区、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友邦家等多个亚太区域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力。
也就是说,接下来希维奥在中国大陆区域以外的商业化事情,以及未来其他管线在境内或外洋的商业化设计,会由怎样的商业化团队来执行,仍是未知之数。
住手今年年中,德琪仍有足够的现金流13.2亿元。上述从业者示意,德琪在自行商业化、通往Biopharma之梦幻泡影的路上插上白旗,宣告“此路不通”,现实中国Biotech生长的另一条现实之路。
Big pharma:捡Biotech的廉价?
指针拨回,在由德琪自有商业化团队认真、塞利尼索在中国大陆正式“开卖”两个月后,2022年7月1日,Biotech征祥医药的BD 认真人接触到了济川药业。
一年零一个月后,济川药业通告,与征祥杀青在中国大陆区域的*推广权益互助,产物是流感药聚合酶酸性卵白(PA)抑制剂(ZX-7101A)口服制剂,济川向征祥支付不跨越1.2亿元的推广权益对价,并拟以6000万元向征祥举行股权投资。
“对济川来说是很划算。”一位从业者评价,这正是现在海内创新药BD市场“各处黄金”的体现——泡沫之后产物的估值逐步回归理性。
于是这时对于买方来说,“相似质量的情形下,外洋产物价钱更低、临床数据更可信、性价比更高”的共识已不确立。相反,在海内“捡廉价”成为一种主流做法,“以前里程碑用度要价都很高,现在要低30%-50%。”
而在济川和征祥的BD案例中,虽然征祥在一最先看似是自动的一方,现实上买方济川守候已久。
行使自身的医院推广和药房资源,作为传统本土Pharma所善于的“广笼罩、大人群”;与MNC和Biopharma形因素化,“暂时不设计进入肿瘤领域”……一度向媒体先容时,济川对于自己的BD蹊径设计得相当清晰。
“做Biotech*的互助同伴”——在对外采访中,济川甚至有了自己新的“BD slogan”,此前与恒翼、天境的互助似乎也支持了这句slogan的内容。甚至走得更远,济川不仅要做“同伴”,也要当“爸爸”,最先组建自己的创新药基金,对孵化早期的创新药项目感兴趣。
而有创新药基金的Big pharma不只济川一家,齐鲁、先声、华润……这些拥有新新理念的“二代”*、不缺钱和商业化资源履历、只缺好项目的本土Pharma,是创新药企项目最合适的买家了。
而现在,Biotech管线的廉价价钱,使现今成为这些Pharma买项目的好时机。不外这个时机窗口现实上已连续近一年了。有一个极端的场景是,面临一池子“涌入BD市场的惊慌小鱼”,Pharma们并不急于出招,而是背着手“等鱼气绝”。
而将直接造成Pharma们不得不加紧脱手、倒逼行业资源设置速率加速的,或许就是近期行业医药界反腐行动。
BD或是“降低销售用度”的有用手段
“销售用度”是这次反腐行动的要害词之一,某种水平上,也成了权衡药企们是否“有问题”的要害指标。在那份撒播在各医药人微信群里的一份文件里,三年跨越百亿元的销售用度、近40%的销售用度比例成了某着名医药团体涉嫌行贿的“证据”。
一位行业人士剖析,Pharma们降低销售用度比例有两条路:*,裁员,砍销售团队;第二,引进产物,响应提高研发和其他用度,“底盘做大”,以此来分摊销售成本,提高人均产出率。
成熟的销售团队就是Pharma的底气。反腐大潮下,若要着手进一步降低销售费率,比起忍痛断臂求生,选择第二条路——加速引进管线,无论从舆论反映照样康健耐久生长的考量而言,对Pharma来说都是更优的选择。
而此时对Biotech来说,若是必须自行商业化,那么管线少、履历不足将使他们无法降低销售用度比例。而若销售用度高企,且无论后续收益若何,首先财报上的“销售数据”,就需要单独拎出来注释。
由此,“Biotech必须卖出管线和放弃商业化——Pharma必须最先买不能再等”,形成了又一个*闭环。行业资源由此最先汩汩流动,直至到达一个最适配的、能*水平被行使的地方。
“反腐是个推动器,相关部门也许对这步棋早有结构。”有从业者剖析,Biotech对商业化“原本就已经有了新的熟悉”——转型biopharma的窗口期现在险些已经完全关闭。
而还没来得及上岸的Biotech们的资源会流向的地方,凭证企业数目和现金流情形,业内展望,“2/3会给到传统的老钱药企,1/3会到Biopharma。”
至于出海,对Biotech们来说早已不是那么容易的选择,主要缘故原由依旧是“太卷”。“到外洋看了一圈之后发现照样中国女婿能给的彩礼最多,那找个洋女婿还不如找个能说上话的内陆女婿,对吧?”BD 猎头Nick Zhang说。因此BD在中国大陆区域的“内循环”定会变多、加速。
有从业者感受到,受反腐行动影响,近期海内的BD措施已经在加速。叠加融资端收紧,一直到明年,BD案例数目、公司们的财报数据都市有显著体现,“明年一定会有并购的case出来”。
反腐确是个筛子,在日益严苛的人均生产率和销售用度比例要求下,“真能留下来的,说明手上照样有点活的”“现在这种情形下还说一定要做商业化、要做Biopharma的,那真的是金子”。
而另一边,猎头也已在摩拳擦掌,“若是诸如德琪之类的有产物的Biotech公司商业化真的决议不做了,那就是我出动的时刻了。”
参考文献:
1、德琪医药有限公司. 德琪医药六大商业化做事处正式运营暨中国商业化团队起航集会召开
2、黄华. 德琪医药*产物在海内商业上市,远景若何?
3、李科文. 德琪医药有点急,放弃“独苗”产物自销后自动降价只为医保
4、张珏. *专访济川药业:本土Pharma若何成为Biotech新的互助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