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1倍研制、25倍营销,燕之屋转战港股IPO
港股“燕窝*股”又来了?
6月12日,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燕之屋”)在A股上市未果后,转战港股IPO。
这现已是燕之屋第三次向港交所递送招股书。2011年和2021年其两次向港交所递送招股书,但进程并不顺畅。
燕之屋是一家具有常温即食燕窝、鲜炖燕窝、干燕窝及其他燕窝衍出产品的燕窝产品品牌,首要从事燕窝产品的研制、出产和出售。
在新版招股书中,其征引弗若斯特沙利文陈述称,以2020-2022年的零售额核算,燕之屋的燕窝零售额接连三年全球*;其间,2022年的全球市场份额为4.1%。
「不贰研讨」据燕之屋新版招股书中发现:2022年,其营收为17.30亿元,同比增加14.87%;同期的净利润为2.11亿元,同比增加8.76%。
在2020-2022年,虽然燕之屋三年累计营收45.37亿元,但广告宣扬费超8亿元,研制费用缺乏1亿元;且研制投入占比相对极低。
以2022年为例,燕之屋的出售费用为5.04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29.1%;其间,宣扬推行费高达3.26亿元。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其研制费用为2432.0万元,当期营收占比仅为1.4%。
上一年9月的一篇旧文()中,咱们聚集于燕之屋上会前一晚撤回IPO请求,且营收结构较为单一,碗燕占有支柱位置。
时至今日,燕之屋仍存在重营销轻研制的问题,即便成功抢下港股“燕窝*股”,其能否逃脱“智商税”质疑?由此,「不贰研讨」更新了9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A股的“*碗”燕窝,又凉凉了!
2011年,燕之屋曾方案赴港上市,因“毒血燕”事情等折戟IPO。2021年,其再次冲刺港股;上市未果后,2021年末,燕之屋向A股主板提交招股书,拟募资10.19亿元。
2022年4月,燕之屋收到证监会关于营销及食品安全等57个连环诘问,但未作出相关回应。同年9月22日,本是其上会的日子,上会前一晚(21日晚),燕之屋却暂时撤回了IPO申报资料,发审委决议对其撤销审阅。
2022年11月,燕之屋重启A股上市方案,并提交教导存案资料,发展状况仍显现为“教导进行中”;直到本年6月12日,燕之屋第三次向港交所递送招股书,转战港股IPO。
在「不贰研讨」看来,作为燕窝职业的26年老兵,燕之屋营收成绩可观,但高额的出售开支与低企的研制开销构成鲜明对比。
当Z代代掀起新消费“摄生”浪潮,燕窝赛道的新老竞赛蜂拥而至,可是,燕之屋好像暂未树立起中心护城河。此外,其仍需求直面食品安全、重营销轻研制等问题。
1、营销开支过亿,燕窝老兵冲刺IPO
从最早“现炖现吃现送”的连锁运营形式,到推出“开碗即食”的高端即食燕窝“碗燕”;创建于1997年的燕之窝,是燕窝职业25年的老兵。
其创始人黄健曾是一名80后高中数学老师,跟着出海经商掀起热潮,他辞掉“铁饭碗”,自新加坡回国后来到厦门创业,建立了厦门市双丹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5年后,燕之屋品牌诞生,在线下专卖店和线上零售途径均有运营系统,并自建工厂、自主出产。
到2022年12月31日,燕之屋直营与经销途径算计具有线下实体门店704家门店;其间,直营门店有89家,经销商门店有615家。
据招股书显现,2019-2022年,燕之屋营收9.51亿元、13.01亿元、15.06亿元和17.30亿元;净利润别离为0.79亿元、1.23亿元、1.94亿元和2.11亿元。
同期,燕之屋的毛利总额别离为4.62亿元、5.56亿元、7.28亿元和8.78亿元,毛利率为48.6%、42.7%、48.2%和50.8%。
与此一起,「不贰研讨」发现,燕之屋在四年的出售费用不菲,累计高达15.29亿元;特别是广告宣扬费高企。
2019-2022年,其出售费用别离为3.08亿元、3.18亿元、3.99亿元和5.04亿元;在总营收占比别离为32.4%、24.4%、26.5%和29.1%。
其间,广告宣扬费别离为1.87亿元、2.36亿元、2.69亿元和3.26亿元,和同期经营收入占比达19.72%、18.14%、17.86%和18.84%。
此前,刘嘉玲、林志玲别离为燕之屋代言;2021年头,燕之屋还冠名《鲁豫有约一日行》《爱的小屋》《智者见智》《智造我国》等许多综艺节目;2022年,燕之屋签下明星赵丽颖作为品牌代言人。
近来,香港女子演唱组合Twins成员蔡卓妍在抖音交际途径发布广告拍照花絮,揭露个人保养攻略,共享燕之屋新一代鲜炖燕窝,并夸奖其“好吃到飞起啊”。
在「不贰研讨」看来,虽然燕之屋的营收平稳上升,或是依托于高额广告宣扬费用,以营销增加换收入增加。
即便闯关IPO成功,仅凭广告宣扬带动销量,也很难赢得二级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喜爱;这明显不是长久之计,燕之屋亟需树立自己的品牌力。
2、研制开销稀微,碗燕占有支柱位置
燕之屋的营收收入首要来自于燕窝产品,详细包含:碗燕、鲜炖燕窝、冰糖燕窝、干燕窝及其他产品五大品类。
以2022年的出售收入剖析,五大品类别离占比38.9%、28.1%、17.6%、10.1%和1.1%,燕窝产品算计占比100%。
在燕窝产品中,碗燕品类长时间鹤立鸡群:2019-2022年,碗燕出售收入别离为5.35亿元、5.59亿元、6.61亿元和6.73亿元,经营收入别离占比56.6%、43.0%、44.0%和38.9%;其间,2021年、2022年的收入同比增加18.25%、1.82%。
与此一起,鲜炖燕窝品类快速兴起。2019-2022年,鲜炖燕窝出售收入别离为1.07亿元、3.21亿元、4.23亿元和4.85亿元,同期营收占比为11.3%、24.7%、28.1%和28.1%,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幅31.78%、14.66%。
虽然燕之屋现已布局鲜炖燕窝等多品类产品线,但其营收结构仍旧较为单一,碗燕仍旧占有支柱位置。
在「不贰研讨」看来,仅依托碗燕一张 “主力”,对单一产品的依靠严峻,燕之屋在未来竞赛中很难立于不败之地。
愈加值得重视的是,依据燕之屋官方对旗下燕窝产品的用户画像剖析,其碗燕的用户集体会集在30-60岁。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品类关于Z代代的招引力较弱。
单一产品很难掩盖大面积的顾客。由此,平衡各产品线的收入,招引更多的潜力顾客,树立品牌护城河,成为燕之屋当下亟需处理的课题。研制投入或决议其燕窝职业的未来竞赛力。
2019-2022年,燕之屋的研制费用别离仅为1874.2万元、1767.9万元、1898.2万元和2432.0万元,占总经营收入份额仅为1.9%、1.4%、1.3%和1.4%,与同期的营销投入构成鲜明对比。
「不贰研制」发现,燕之屋的营销费用、研制费用的倍数差异逐步扩展。2019-2021年,其营销费用别离是研制费用的17.1、18.7、21.0倍;2022年,该数据扩展至25.2倍。
一起,重营销轻研制还表现在职工人数份额上,据招股书发表,到2022年末,燕之屋共有1792名职工;其间,出售人员是622人,研制人员是46人,相差13倍。
在「不贰研讨」看来,即便燕之屋现已开宣布许多细分品类,但从收入结构而言,来自碗燕的收入份额仍旧占有支柱位置。
若不能及时跟进研制力度的投入,平衡各个产品线的收入,打破碗燕收入“单腿走路”的营收结构,碗燕产品任何动摇或将影响燕之屋的全体成绩。
3、线上竞赛剧烈,燕之屋以价换量?
据国燕委发布的《2020年燕窝职业白皮书》,我国燕窝消费市场规划在2020年到达约400亿左右;约85%的燕窝品牌商运营线下途径。
燕窝市场潜力巨大,随之而来的是争破头的职业竞赛,谁都想来分一杯羹。据天眼查数据显现,到2023年6月13日,与“燕窝”相关的企业共有27005家,一年内建立的就有1516家企业。
而线上途径的竞赛则愈加剧烈。以天猫商城为例,到2023年6月13日,出售燕窝产品的店肆数量有近10477家,品牌近200个,9355件相关产品,知名品牌包含有燕之屋、同仁堂、小仙炖、燕小厨、燕安居、青岛正典等。
当鲜炖品类在线上途径迸发,燕之屋的线上出售规划快速扩张,2020年起,线上收入已逾越线下途径。
据燕之屋招股书显现,2019-2022年,其线上途径的经营收入别离为4.41亿元、7.23亿元、7.68亿元和9.38亿元;营收占比别离为46.7%、55.5%、51.0%和54.2%。
可是,「不贰研讨」发现,燕之屋在线上途径挑选“以价换量”的战略抢占市场。
以鲜炖燕窝为例,出售均价由2018年的134.55元/瓶降至2022年的54.00元/瓶;出售数量由2018年的7.34万瓶增至2022年的894.16万瓶。
燕之屋在招股书解说称,首要因为线上途径对鲜炖燕窝、冰糖燕窝进行促销,产品出售价格相应下降所造成的。
作为燕窝线上消费的潜力用户,Z代代Cola向「不贰研讨」表明,燕窝更像一笔“智商税”,并不如广告上说的那般有什么奇特的成效;不过,最重要的是其经济能力缺乏以支撑燕窝的补给。
在「不贰研讨」看来,虽然“摄生”观念现在家喻户晓,燕之屋的产品价格也有所调整,但价格也远非宣扬般亲民。
虽然其逐步扩展线上途径布局,但作为线上消费主力的Z年代,好像不如幻想中乐意买单。
想要捉住Z代代的心,除了价格调整,燕之屋需求更多了解其消费喜爱,“对症下药”才有望从很多品牌中包围。
4、燕之屋难逃"智商税"风云?
摄生观念盛行的年代,任何补养食材都有成为风口的潜力。
新消费浪潮下,不只老年人,年青人的摄生需求也益发旺盛。燕之窝也在近几年被风口催生。
市面上的燕窝产品形形色色,正逐步成为人们的交际钱银。可是,燕窝并非必需品,可代替性也较强;其并不太亲民的价格,也常被年青顾客质疑为“智商税”。
与此一起,燕窝赛道的竞赛也十分剧烈,仅是天猫这一电商途径就有近600家,且数目还在上涨,各大竞赛品牌也在不断发力。
作为老牌燕窝厂商,即便成功抢下“燕窝*股”,燕之屋仍要面临“智商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