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投资资讯 > 投资资讯
双碳三年,哪些赛道融到最多的钱?-香港期货开
自2020年,我国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起劲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各行各业、从政府到民间纷纷响应,开启了“双碳行动”的大潮。
而投资圈也在这一大潮影响之下,将投资重点向一系列双碳相关行业和企业转移,双碳领域投资空间伟大。
三年已往,双碳的热度是否一如往常?那些乘上双碳东风的行业现在怎么样了?尚有哪些企业能搭上双碳的顺风车?
A轮财经「融资风向标」稀奇篇。
01 新能源汽车:当红炸子鸡,靠近趋于郑重
从2022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企业排行榜前30来看。
不仅专注于整车研发以及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埃安,以208.6亿元融资成为年度融资王,奇瑞控股、宾理、长安新能源、岚图汽车、威马汽车、雷丁汽车、哪吒汽车、阿维塔科技等八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最吸金的头部公司稳稳地占有了多数席位。
新能源汽车行业履历了前几年的“风口期”后,由于这几年我国新能源车履历了渗透率的快速提升阶段,新能源车市逐渐走向成熟,行业竞争加剧,同时亏损成普遍征象,市场化资金对新能源车行业投资已趋于郑重。
虽然,今年投资者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态过活趋郑重,投资额度也大大缩水,但在整体下行的投资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仍然备受瞩目。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首笔重磅融资来自极氪汽车。
2月13日,祥瑞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祥瑞控股)公布通告称,向五名投资者刊行及配发约1.39亿股A系列优先股,共计7.5亿美元。
在今年七月, 新能源商用车*远程也宣布完成6亿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是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行业迄今规模*的A轮融资。
在宣布完成A轮融资的同时,远程也公布了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行业首份绿色可延续生长讲述——《远程绿色可延续生长讲述》。
02 锂电产业:固态电池、钠离子逆势发力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规模不停扩大和手艺提升,液态锂电池已经靠近能量密度上限。但投融资市场仍然期待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能够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等新手艺领域开启一场新的手艺转变,打破能量密度瓶颈。
2021年,锂电领域最为火热的项目都是电池项目,整体的融资规模到达数百亿元,例如:蜂巢能源融资200亿、中创新航融资120亿。到2022年,市场最先关注电池的主材,正负极、隔膜等细分赛道也降生了一批融资案例,例如:欣旺达融资100亿。
今后,锂电行业迎来下行周期,叠加2023年锂电产业链的去库存周期后,整个锂电赛道的生意数在今年上半年快速下滑。
今年上半年锂电行业共发生96起投融资事宜,相比2022年同期下滑近20%。
2023年5月,陶瓷隔膜及全固态化锂电池研发商清陶(昆山)能源生长股份有限公司(“清陶能源”)获得27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上海汽车团体股份有限公司。
清陶能源确立于2016年,由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开办,是全球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率先建成投产了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
03 氢能赛道:进入投资窗口期
在政策和潜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氢能受到热捧,氢能赛道可以说是挤满了一级市场投资人。从市场反馈来看,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投融资规模及频数也总体呈上升趋势,氢能赛道有望正式进入投资窗口期。
去年12月,国氢科技完成45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30亿元。据悉,国氢科技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30亿元,成为国家电投团体培育的*家独角兽企业。
Bigo Live MAU再创新高,但营收数据显示核心业务正面临挑战
此次国氢科技一举新引入了11家投资方:国开制造、绿色生长基金、混改基金、川投团体、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
1月12日,港交所迎来了*个氢能IPO——亿华通。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正式上岸挂牌港交所,市值超70亿港元,这意味着亿华通完成“A H”两地上市。亿华通确立于2012年,是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
04 碳生意领域:全员加速中
凭证咨询公司路孚特数据,2021年中国碳市场生意量到达了89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全球更是到达了7600亿欧元(超5万亿人民币)。随着“双碳”目的的逐步落实,这个差距也预示着中国的碳市场在未来将走上快车道。
而随着“双碳”政策的延续加码,对在碳核算上履历较少的企业提供碳咨询或是碳资产治理服务的碳治理企业成为投融资市场的“新宠”。据创投通数据,近一年来,海内碳追踪、碳治理等双碳领域有12家企业完成融资。
作为未来30年的趋势产业,碳市场由于其环节的庞大性和专业性,让传统的八大行业在完成“碳中和”目的时不能制止地需要专业的咨询商为其赋能,这也为碳治理企业们带来了伟大的市场时机。
碳阻迹于8月1日宣布完成B轮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高瓴创投和经纬创投延续加码。
碳阻迹确立于2011年,曾推出碳治理软件CAMP实验碳治理数字化,提出企业碳中和方式论CREOS,确立全球*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以及海内*一站式碳治理平台碳云。
5月23日,低碳服务运营商金诺碳投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诺碳投”)克日宣布完成A轮数万万融资,由清新资源领投。
在北京冬奥会时代,金诺碳投协助中国银行完成了其服务冬奥会时代的流动碳中和,配合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另外,金诺碳投也助力第十四届天下运动会、第十一届天下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2023中国生长高层论坛时代这些大型赛事和论坛流动实现了碳中和。
05 储能领域:海内蓄势,外洋爆火
由于稳固的电力供应及较为廉价的电力价钱,中国家庭对于储能产物的需求较少,因此,在中国市场,人们对于储能领域的快速生长感知并不深切。但当其他赛道相对来说接连走向常态化和疲软的今天,海内储能企业在创投圈依然赢得VC们的喜欢。
IT桔子数据显示,仅7月的三天,储能行业便接连降生了3只独角兽。
7月28日,一道新能源获得数十亿元Pre-IPO融资。一道新能源确立于2018年,专业从事N型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系统应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及电站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致力于成为全场景光伏新能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
7月26日,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研发商「大秦数能」获得数十亿元C轮融资。据悉,大秦数能专注于外洋和中国市场的用户侧储能,是海内最早结构外洋储能市场的企业之一,主要产物包罗家用储能系统、商业能量存储系统、RV电池等。
7月25日,光伏电池组件的智能制造企业「正泰新能」获得20亿元C轮融资。据悉,正泰新能在今年1月份获得15亿元融资之后投后估值已达70亿元,本次在获得20亿元融资之后估值靠近百亿。
06 可降解质料:合成生物超高门槛吸引*资源
2018年至今,中国可降解质料领域投融资事宜超40起,投资生意集中在 2021年、2022年,事宜数目由之前的零星几起上升至十几起。此外在投资金额上,超亿元的巨额融资事宜近年来频现。
2023年2月14日,可降解塑料生产制造商「蓝晶微生物」获得超4亿元融资,由中平资源领投,江苏黄海金融控股团体(黄海金控)跟投,浦发硅谷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提供累计5亿元授信额度。
蓝晶微生物(Bluepha)由北京大学张浩千博士和清华大学李腾博士于2016年建立,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质料。
无独占偶,今年2月,北京微构工厂生物手艺有限公司完成3.59亿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后,微构工厂将进一步提升合成生物创新中央研发能力,推进万吨级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生产线建设,加速“PHA Life”绿色低碳生涯制品开发和全球化营业结构。
07 A轮财经的思索:“双碳”余温不会消,坚定信托前方路径。
从2022和2023上半年的投融资数据来看,在部门行业,“双碳”带来的盈利正在逐步流失,投资者们倾向于回到镇定状态。而如储能、可降解质料等领域,“双碳”的东风则仍在继续,仍有大批企业搭上“双碳”快车,在这一海浪潮之中做大做强。
而纵然是新能源、锂电等逐步镇定的赛道,也仍有一批又一批传统企业与新兴企业顺势而来,扎根深耕。
投融资市场对于行业的态度冷热虽有转变,但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趋势稳固的情形下,无论是深耕海内照样支教外洋,“双碳”的市场仍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