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我们找不到基石投资人,IPO撤了
最忧郁的一幕正在发生。
不久前,投资界从北京一家着名独角兽内部获悉——治理层决议撤回公司赴港IPO的设计。谈及撤回缘故原由,知情人士坦言,现在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起劲性不高,融资受阻,“要刊行估值就要打折扣,照样再等一等吧”。
这并非个例。一位投资圈同伙梳理了最近几个极具典型的案例——某总部位于华东的独角兽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基石投资人,不得不暂缓港股IPO历程;另有原设计在今年上半年冲刺港交所的生鲜电商独角兽,也最先摇晃了。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我们访谈了一圈投行、券商以及创业者人群,获得了一个相似的谜底。“基石投资人暂缓脱手,这应该是现在不少公司中止IPO的主要缘故原由。现实摆在眼前,IPO发不出去了。”
最冷上市季:港股总募资跌9成
正在排队的IPO,撤了
2022,IPO肉眼可见识放慢了脚步。
不久前,清科研究中央宣布了一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通过IPO和企业债刊行举行的融资规模降至2.3万亿美元,创下6年新低。而中企境外上市的整体显示也处于历史最低谷——2022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数目98家,同比下降32.4%。
我们把眼光聚焦到港股方面,情形揪心。讲述显示,第一季度共有12家中企在港交所IPO上市,同比下降53.8%;其中3家照样以先容方式实现IPO;总IPO融资额仅约合人民币90.80亿,同比大幅下降超九成,令人唏嘘。
然而,一边是大量公司排队赴港IPO,另一边港交所却是一周未泛起新股聆讯。
“最难受的就是这些在排队的公司,它们已经关闭了一级市场融资的大门,却迟迟打不开二级市场那扇窗。”北京某着名机构首创合资人担忧道,“今年整个IPO速率放慢,我们有一些项目在年内没有发出来,对照遗憾。”
这一幕在餐饮公司身上更为显眼。自全球疫情发生以来,遭受重创的线下餐饮因现金流紧缺改变了对资源的认知,为了活下去最先接触资源市场募资。悄然间,中国餐饮重回VC/PE视野,餐饮上市潮阵容赫赫。
已往六个月,不少餐饮公司向港交所提议IPO进攻——快餐连锁IPO墟落基、绿茶餐厅;新面馆第一个IPO和府捞面;麻辣烫第一个IPO杨国福;粤式暖锅连锁餐厅捞王;披萨大王达美乐.....都在排着队IPO,港交所俨然成了一个美食广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甚为骨感。我们看到,只管餐饮企业一家接一家提交港股招股书,但尚未有一家乐成挂牌。其中初代网红餐饮公司——绿茶餐厅堪称最崎岖,一年来已经3次递表港交所,前两次接连失效,终于在今年3月通过上市聆讯,然而其质料再一次失效,至今未能如愿上市。
“疫情当下,急需用钱的餐饮公司才想着去二级市场融资,但现在的形势对它们并不友好。”上海一位专注消费的投资人担忧,港交所真的容得下那么多餐饮IPO吗?
几天前,内地征象级综艺《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文化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已经是星空华文第四次举起IPO大旗。
另有,“辣条一哥”卫龙的港股上市申请资料失效。在此之前,卫龙曾划分于去年5月和11月先后两次冲刺港交所,甚至一度通过聆讯,但至今尚未上市;来自重庆的「水果大王」洪九果品在履历了长达半年的漫长守候后,于4月尾向港交所更新了IPO招股书;另有货运公司快狗打车、花椒母公司花房团体、三次递表的喜马拉雅、医疗赛道的数坤科技及能手医生......这个队伍已经很长很长。
固然,不止是港交所,A股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数据显示,住手5月,年内IPO被否和自动撤单达77家,其中自动放弃IPO的公司超60家,包罗了八马茶业、酱香酒企业郎酒、极飞科创、歌尔微、安杰思医学等等。
更不用说跌至冰点的美股了。
当IPO的时间轴被拉长,一些公司爽性就此偃旗息鼓,重新调整上市时间表,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直接撤回IPO。
“我们找不到基石投资人”
IPO发不出去
曾几何时,IPO敲钟是VC/PE最为期待的高光时刻。时过境迁,现现在人人心照不宣——“2022不是IPO的好年份”。
今年以来,排队赴港IPO的公司正履历着亘古未有的煎熬。“不只是一直备受担忧的市场流动性问题,眼前更为揪心的是,连基石投资人都左支右绌了。”一位不愿签字的VC机构合资人叹息。
香港一家耐久从事境外IPO承销的机构认真人吕芳(假名)透露,现在机构投资者介入港股IPO路演的起劲性并不高。
她向投资界剖析,境外市场跟境内市场资金面纷歧样,我们大A股基本照样卖方市场,审批过了不太愁卖,但港股是询价机制,由投行给一个价钱,机构去接受一个体的价钱,公司上市的时刻基本上位于一个合理的估值。
“问题就在于,现在港股要找基石投资人对照难。”从业这些年,吕芳以为现在的市场有些魔幻。
什么是基石投资人?从看法来说,基石投资人是在企业港股IPO时,答应以IPO价钱认购一定数目的股份,并在上市后至少锁定6个月。一样平常多为主权财富基金、长线基金及对冲基金等国际机构投资者、战略互助企业、私募机构、富豪群体等。
也就是说,基石投资人需要肩负刊行价未知和半年锁定期两大风险的同时,依然坚定地认购这只股票,“相对于往年,基于大环境震荡投资者的信心受挫,风险偏好急剧下降。”
基石投资人不愿脱手,一定水平上可以归结到今年的IPO惨况:一二级市场估值严重倒挂,破发潮念兹在兹。数据显示,今年港交所新股频现破发,一季度新股破发率高达6成,部门新股已经成为烫手山芋,无人敢接。
已往几个月,中概股回港潮阵容赫赫,其中不少人接纳了一种此前罕有的上市方式——双重主要上市,简而言之挂牌但不召募资金。从知乎到贝壳,皆是云云。然而不召募资金的背后是一个难以掩饰的尴尬——受市场状态的影响,若是在现阶段举行大规模募资,未必能募到心目中的资金,甚至可能会拉低估值。
“我们在跟早期被投企业设计架构也会提醒他们,尤其是香港市场,估值往往就是境内的2/3,然则境内问题是刊行不确定性强,双方都需要调整好预期。”华东一位消费投资人坦言,自己倾向于企业去A股,但若是是消费类,有的合规性刷新对照难,不太容易上A股,以是海内消费公司往往选择去港股,但要被压估值。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得不到理想中的估值和订价,创业者也很着急。上海一位投资人同伙透露,已往半年先后上岸港交所IPO挂牌的两家华东公司,由于路演不顺想出了一个“神操作”——互为基石投资方,抱团取暖和。
而最常见的、也是最近几年才盛行起来的解决设施是——缩小募资规模,维持一定的估值和相对稳固的股价。
“大环境欠好的情形下,能上就不错了。”上述投资人同伙如是挖苦。
IPO造富时代远去
“是时刻思量并购退出了”
上市即巅峰,IPO最先越来越不赚钱。
就在昨天(5月16日),死后云集20余家创投契构的肿瘤NGS检测企业——世和基因科创板IPO获受理,预计上市后的总市值不低于30亿元。但招股书中提到,世和基因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约为62亿元。换言之,为了上市,这家明星医疗公司估值砍了一半。这意味着,纵然顺遂完成IPO,厥后进入的投资机构也将面临亏损。
IPO破发所酿造的断崖式曲线更是惊心动魄。“新茶饮第一股”奈雪上市不到一年,已经从IPO首日的340亿港元市值跌落至80亿港元左右,还不及其在一级市场B轮融资时的12亿美元估值。
曾几何时,每一个IPO都是一场阵容浩荡造富盛宴。现在,这个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这个转变堪称震撼。须知道恒久以来,IPO都是中国VC/PE一直依赖的主要退出方式。清科研究中央数据也告诉我们,2022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731笔退出案例,其中被投企业IPO仍为主要退出方式,数目达593笔占比超8成。
然则,当港股和美股IPO数目急转直下,A股也重新股破发走向一再弃购的尴尬,那么VC/PE该若何实现优雅退出?
不久前,晨壹投资在《是时刻思量并购退出了》一文中直接指出:“通过研究美国PE/VC退出从IPO主导走向并购主导的历程,中国IPO的赚钱逻辑被打破或许并不是短期征象,而是一个拐点的来临,是时刻思量并购退出了。”
历史的履历解释,随着投资者不停机构化、注册制落地IPO扩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和市场显示一直在不停分化,小公司在资源市场上越来越难融资生长,被并购相比IPO或成为更优选择。
回忆2018年,谁人同样艰难的秋天,VC/PE们也在思索并购退出。
那一届清科年会上,一位创投大佬就曾示意:“退出这一块需兼顾资源市场的转变,寻找并购退出的出路。海内给并购提供了一些窗口,小额的快速并购,IPO被否后窗口期的缩短给并购退出带来实质性利好。”
当IPO造富时代的光环褪去,属于中国的大并购时代悄然而至。2021年头,红杉中国并购团队悄悄到位,接连创下多个典型并购手笔。
一个崭新的时机来了。晨壹投资首创人刘晓丹曾判断,并购市场的繁荣往往会滞后于IPO发作后两三年,人人普遍的感受是,A股也将逐步成为并购整合的主战场。
这是中国VC/PE下一个战场。
本文
上一篇:盲盒熄火,潮玩驶入静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