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任正非该摸王传福这块石头了

华为不造车誓言的有用期,已经由去了一半。

2020年底,任正非签署《关于智能汽车部件营业治理的决议》,重申华为2018年发出的“不造车”划定,继续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并宣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滋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在文件末尾,治理者们加上了不造车宣言的有用期:三年。现在,600多天已往,《决议》距离过时还剩约莫一年半。任正非早晚将面临决议:“不造车”的约定,续照样不续?

虽然距离最终拍板为时尚早,但过往一年多,华为的态度转变清晰可见。

《决议》的宣布时间是2020年11月;但从2021年起,华为就在不停实验突破原先划定的Tier 1供应商的圈圈,在曲线造车的蹊径上越走越远。

一方面,它调整了治理条线,试图拉近汽车营业与消费者的距离。

就在《决议》宣布统一天,华为调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事业部)的统领关系,从主管企业产物、运营商、云盘算等营业的ICT营业治理委员会,迁徙至消费者营业治理委员会。后者掌门人是任正非爱将余承东。

几个月后,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年度业绩会上注释道,把造车合并到消费者营业,有助于把华为对于消费者营业的明白,以及在消费者领域的工业设计能力,更好地反映到汽车部件创新中。

这意味着,华为希望自己的汽车产物不仅知足车企需求,更要相符车主的口味和审美,尤其是要感动那些购置了华为产物的用户。这为华为越来越多地介入整车设计制造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华为不再只把车企当成客户,更要让他们自动充当“试验田”。

华为牵手车企的历史悠久,2021年之后的焦点逐渐转移到整车制造上,已落地产物包罗与小康互助的赛力斯SF5、问界M5/M7,与北汽互助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等,而长安、广汽、红旗、比亚迪、奇瑞、江淮等车企也传出类似新闻。

这些车企与华为互助水平纷歧,但整体深度和广度不停提高。早先华为只是提供一些零部件,到厥后提供智能座舱全栈解决方案、介入内外设计,甚至把终端零售能力都开放了,只差贴上华为logo。一番操作下来,怎样造车和卖车也就试探得七七八八了。

酝酿良久后,华为造车箭在弦上。但它要回覆一个焦点问题:是自己造车,照样和别人一起造?

从过往行为来看,华为显然是试图施展群狼战术,通过差异条理的互助,把大巨细小的车企都拉进华为造车家族,多点出击、周全笼罩;甚至还实验做了聚合打车服务Petal出行,试图多一条卖车的路。

这套打法,与李书福的战略颇为相似。吉祥旗下拥有吉祥新能源、领克新能源、几何、极氪等多个子品牌,并推出了网约车服务曹操出行,还在近期将手机厂商魅族收归麾下,意欲构建“汽车-打车-手机”的车联网三角生态。

然而,吉祥新能源车的销量虽然不停增进,但与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等公司相比,李书福显然难称赢家。2021年,吉祥新能源无论是整体照样单车销量均未能进入海内前十,产物力和关注度也和领先车企差距显著。

吉祥的反面是比亚迪。若是说李书福善于“做大做全”,那么王传福善于的就是“做精”。与产物众多的吉祥相比,比亚迪主打“王朝”系列的三四款车型。只管加上燃油车后的整体销量远不及吉祥,但比亚迪去年卖掉58万辆新能源车,跨越上汽和特斯拉排名海内第一。

比亚迪与华为围绕手机代工互助多年,渊源颇深。王传福曾在去年6月的一场论坛上透露,“华为手机大部门都是我们造的”。

但随着华为手机营业遭受重挫,两家公司的互助重心最先向汽车营业转移,主要是华为向比亚迪输出解决方案。例如,比亚迪2020年7月推出旗舰轿车“汉”,由华为提供5G通讯和HiCar车机互联功效,余承东出席宣布会为之站台。

尚有坊间听说,两家公司正以高度保密的状态,筹谋互助推出一款主打高端市场的纯电SUV。经由手机和汽车软硬件营业的耐久磨合,华为与比亚迪相互熟悉、相同顺畅,有利于深入互助,也让任正非近距离向王传福“取经”加倍便捷。

在即将捅破窗户纸之际,任正非应当摸着“二福”过河,仔细评估李书福和王传福的两种造车范式。

字母榜(ID: wujicaijing)以为,华为需要亲自下场,做出一款代表华为品牌、理念和手艺实力的新车,而非靠其他车企代庖。这将决议华为造车的市场规模,华为消费者营业能否涅槃重生,甚至华为能否在新能源赛道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任正非设下了华为“不造车”的框框,而操盘手余承东设计了三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7月7日,余承东在出席某汽车论坛时,重申华为的目的仍是辅助车企造好车,三种模式划分是零部件模式(Tier 1)、Huawei Inside模式(HI)和华为智选车模式。

通俗地讲,零部件模式就是华为把定制化零件卖给车企,好比各种电子元器件、车载雷达、摄像头等;HI模式更进一步,把华为与车有关的产物和手艺能力——如智能座舱、电池电机系统等——整合打包,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选车模式则是在HI模式基础上,输出华为在营销、销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余承东并未说明这三种模式熟轻熟重。但从华为近两年的曲线造车历史来看,逾越Tier 1阶段,经由HI过渡迈向智选车,是华为的主攻偏向。

2021年4月上市的赛力斯SF5是华为互助造车的试水之作,也是余承东亲自掌管汽车营业后的第一枪。但华为主要提供Drive One电驱动系统和Hi Car车机系统,基本停留在Tier 1供应商的角色;其余部门均由小康认真完成。

统一时间,华为与北汽互助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在上海车展亮相。与赛力斯SF5相比,华为在这款车上投入更大精神,为之配备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驾驶座舱,将其包装为“全球首款搭载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

不外,极狐阿尔法S HI版履历4次跳票刚刚上市,却仍然只通过北汽和极狐的门店举行销售,华为仅仅提供了个体零售店举行展示。

直到2021年底,赛力斯宣布问界M5,华为火力全开,智选车模式终于落地。

从手艺参数来看,问界两款车型M5和M7享受了极狐的一致待遇,尤其是鸿蒙智能座舱,成为许多潜在消费者看重的要害卖点;而提车后换上华为Logo,也是许多车主的基本操作。

不外,能够在华为线下授权店销售,才是问界的最大优势。本月初宣布的M7第一时间泛起在了天下数百家华为店面,月尾将开放试驾。

此外,一些店内销售职员在推介车型时,有意无意隐去小康、突出华为,尽可能提高新车的“含华量”。而华为尚未公然叫停这类行为,也没有澄清“华为汽车”之类的通俗叫法。

不外,问界并非华为唯一的“宠幸”工具。

根据余承东的设计,到2022年底,华为卖车门店将从现在的600家增至1000家,笼罩都会从109个增至150个。

面临云云重大的销售网络,华为仅靠问界恐难以“吃饱”,增添更多品牌和车型实属情理之中。除了北汽、长安、红旗等老同伙外,就连比亚迪也和华为传出绯闻。

5月下旬,业内听说华为正在与比亚迪互助,将于今年8月宣布一款高端纯电SUV车型。两家公司随后回应称,并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

华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智选车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

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和汽车主机厂越来越靠近,具备了从产物设计、手艺研发到品牌营销、销售服务的全链条能力,唯一的差异是车不是自己生产的。

问界M5取得乐成后,从智选车模式出发,引入更多车企,尤其是设计制造能力更强的头部车企,与更多品牌互助推出更多细分车型,看上去将成为华为的自然选择。

但对于刚刚迈入造车门槛的华为而言,多点着花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已往几年间秉持类似战略的吉祥掌门人李书福,其履历可为余承东提供一些参照。

在燃油车时代,吉祥做得风生水起,销量常年位居海内前六,甚至能够和一汽、上汽这样的大腕一较高下。它的手艺、产物和销售能力并不差,品牌着名度也压倒一切。

然而,在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吉祥未能守住优势。现在,新能源车型在吉祥总销量的占比不到20%,低于行业渗透率。

吉祥没做好新能源,除了战略和执行力等方面的问题外,“散装”品牌导致资源涣散、定位不清也是主要症结。

吉祥的两大焦点品牌是吉祥和领克,划分有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从2019年起,吉祥为了加码新能源赛道,先后确立了几何、极氪、睿蓝等子品牌,划分主攻差其余细分市场。

其中,起步最早的几何原本定位高端,吉祥为之投入大量资源,甚至专门搭建销售网络和治理架构。然而,做了两年多,几何的显示差强人意,2021年只售出不到5万辆。

到了2021年4月,吉祥又推出同样面向高端市场的极氪,几何则被调整为“民众市场”。但极氪2022年上半年仅交付不到2万辆,距离“2025年市占率全球前三、销量达65万辆”的目的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吉祥新能源的品牌膨胀仍在继续。2021年底,吉祥与力帆合资确立新品牌睿蓝,主攻换电车型。今年前五个月,睿蓝累计销售1.2万辆,但这一成就主要靠B端市场来实现。

在吉祥的构想中,差异子品牌能够知足细分人群在差异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然而,过于重大庞大的产物线,不仅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也会加速消耗企业的资金和资源。2021年吉祥没有一款新能源车型挤进海内销量前十名。

站在造车十字路口的华为,正好和吉祥新能源有几分相似。

从2021年至今,华为在一年半里互助推出赛力斯SF5、问界M5/M7和极狐阿尔法S HI版等三个品牌的四款车型。而凭证汽车行业老例,研发一款新车通常需要2~3年。

华为之以是能够跑得这么快,要害在于这些新车都是基于现有车型刷新而来。例如,问界M5源自赛力斯SF5,而问界M7则基于东风风景ix7打造。

车圈“换皮”习以为常,也并没有绝对的利害。但对于志向高远的华为而言,以这种方式批量推出“新车”,若干显得有些急急,在车身组织等方面也受到颇多限制。

可以预见,在智选车模式的加持下,若是华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其“子品牌”将愈发庞杂,每款产物的定位和订价也将千差万别。

这种行为惯性是华为征战汽车B端市场的延续。在追求成为中国博世的历程中,华为与数十家主流车企杀青水平纷歧的互助,结交了泰半其中国汽车圈;那么在加码C端的时刻,与老同伙们再续前缘,是一个十分自然的选择。

不外,吉祥的履历解释,眼花缭乱的品牌和车型并不是灵丹妙药。华为要想真正在新能源赛道站稳脚跟,不能靠继续扩充“同伙圈”,而是要加倍聚焦,亲手做出一款标杆爆款。

在造车之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任正非,不应该学李书福,而应该在学一学比亚迪的王传福。

在Tier 1和HI模式下,华为的汽车营业已经与比亚迪有不少重叠之处。他们都以IDM(垂直整合制造,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销售一手经办)模式供应汽车零部件,而华为在部门领域更胜一筹。

以智能座舱为例,比亚迪很早就推出了智能座舱系统DiLink,但迟迟难以与车辆架构完全买通,相当于一个车内平板电脑;相比之下,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功效加倍厚实和底层,与车辆和手机的连通性也要强得多。

不外,在车型设计方面,比亚迪有许多可供华为学习的地方。

现在,比亚迪的新能源车系主要是“王朝”系列,最新宣布的“海洋”系列尚未起量。已往几年间,比亚迪将大多数营销资源投放在“王朝”车型,效果十分显著。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跨越59万辆,位居海内新能源车企第一。作为对比,万众瞩目的特斯拉,去年在中国的销量也不外是31万辆。其中,比亚迪旗舰车型“汉”去年售出约12万辆,6次单月销量破万。

比亚迪的爆款战略,值得华为在销量爬坡阶段加以借鉴。而问界M5销量稳步增进,实在也反映出单一爆款的生命力;今年3、4月份,问界M5的销量为3000辆出头,今年5月为5000辆,7月升至7000辆。

然则,若是华为在智选车战略的指引下,不停为门店投放更多品牌的更多车辆,就有可能分流问界M5的潜在购置人群,进而危及爆款的成色。这也意味着,华为需要更多的耐心,审慎调控产物矩阵的扩张速率。

加倍聚焦的造车哲学,也有助于破解华为汽车营业的扭亏难题。

7月初,余承东在一场流动上坦承,华为汽车营业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是当前唯一的亏损营业。在他看来,汽车是一门“烧钱”和“难干”的生意,华为已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1万人。

但余承东没有挑明的是,华为汽车营业的亏损也有模式方面的缘故原由。

在汽车B端市场,华为面临与博世等公司的猛烈竞争,目的客户和营利空间相对有限;此外,正如余承东所言,传统车企和华为互助,需要划分招标和设计,“异常坑爹”、没有竞争力。有媒体此前报道,华为大部门零部件订单的利润点在2025年之后。

在B端,华为人在江湖,只能根据汽车圈礼貌行事,继续沿着拓展客户、争取订单的模式走下去。但在C端,华为的选择余地很大;未来亲自下场后,华为完全有时机改弦更张,用“专而精”取代“多而全”。

在造车领域,“专而精”的最直接利益是利润率的提高。

以特斯拉为例,它的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高达50万辆,投产后只生产Model 3一款车型,后续拓展的Model Y,能够与Model 3共用75%零部件,本质上只是Model 3的小改款。这就为改善生产利润率奠基了基础。

财报也体现了这一点。2021年,特斯拉汽车营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6.5%,远高于民众的18.7%和丰田的16.7%。

相比之下,华为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率为4.3%,相比去年的11.1%大幅萎缩。另据媒体报道,华为的经销商们每卖出一辆车,利润约为6%,与行业平均水准相当。

在手机营业连续下滑的状态下,华为要想从基本上扭转危局、重新提振利润率,自己下场造车是一定之举。只有把车辆的设计生产和供应链握在自己手里,才气压缩中央环节成本,彻底改善财政模子;若只靠面向车企兜销电动和智能化零部件,终究只是小打小闹。

从更高层面来看,拥有壮大品牌招呼力和手艺实力的华为,实在不应当仅仅把目的定在“中国的博世”。华为的未来虽然要靠B端,但在C端重振旗鼓同样主要,大可不必由于手机营业遭受制裁而偏废。

详细到汽车营业,任正非应该摸着王传福过河,朝着“中国的丰田”而起劲。在做出贴着华为logo的拳头车型后,华为才气算真正走出了手机营业崩塌的连锁效应,并在最热门赛道成为新的头号玩家。

参考资料:

虎嗅,《强烈呼吁华为下场造车》

字母榜,《任正非将余承东打落云端,又把华为的偏向盘交给了他》

新浪财经,《吉祥入主魅族难掩焦虑:新能源屡战屡败 “撒胡椒面”式投入终难乐成》

超源力,《比亚迪华为联手造车,会不会造了个寥寂?》

财经十一人,《联手484天后,华为小康正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