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公告动态 > 远大动态 > 远大动态
中国最被低估的海边都会,要醒悟了
汕头,老艺术家一直想写这个都会,由于它过于深邃迟迟不敢动笔。五六年前,我还在这里生涯过一段时间,直到最近去了一趟才发现,汕头真的变了。
从汕头站出来打上的士,司机用异常尺度的通俗话跟我们唠嗑,从小公园到东海岸,研究那里的生腌、甜汤和牛肉暖锅*吃。泥泞不堪的马路变得宽敞笔直,长满青苔的老房变得整齐有序,海风掠面而过,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在告诉我,这即是*的小城生涯。
很神奇,当你靠近汕头这座都会时,像有一股漩涡吸引着你,优美而深邃。
因地处韩江出海口,汕头的陆地天生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极短暂的数百年间把一套极浓郁、自成系统、生命力兴旺的潮汕文化推上了*,这也是汕头最吸引人的地方。走在汕头街上,你很容易会遇到拗口的古音字:“鲎(hòu)粿”“礐(què)石大桥”“鮀(tuó)浦”,有些词汇连《新华字典》都示意无能为力,怕是要翻《康熙字典》才行。
肩负着最古远的语言,有大海和连广东人都拜服的美食,汕头,岂不妙哉。
汕头,因海而生
自降生起,汕头就离不开与海的纠缠。古时,在海岸线的进退游戏中,这里照样一片被海水淹没的海湾。韩江流经大山、淌过平原,在出海口沉积形成高地,谓之“沙陇”,沙陇脊起处名“汕”,濒海劈头处称为“沙汕头”,汕头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从汕头的舆图上看,也显著看出它与大海深深绑定。一条内海湾,把汕头分成南北两半,北面席卷了我们熟悉的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和南澳岛,至于南面,则是濠江区、潮阳区和潮南区。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濒临南海,就这样,汕头成了中国大陆*一座拥有内海湾的都会。
汕头的海域面积是陆地的2倍,拥有巨细岛屿82个,*的一个是老艺术家之前写过的另有妈屿岛、德洲岛等,在这样多江多海的都会,交通出行便成了头等大事。
在汕头,人们还保留着轮渡出行的习惯。若是说珠海的1元公交过于迷人,那么汕头的1元轮渡才是yyds。从广场轮渡出发,往返金平区和濠江区,看一场内海上的日落。比起崭新的大桥,轮渡似乎已经成了汕头人的一种情怀。
汕头人依旧保持轮渡出行习惯。
而汕头的跨海大桥则逐渐成了人们生涯中的主角。礐石大桥、海湾大桥、金潮大桥三座跨海大桥在内海湾中崛起,接过轮渡的棒,毗邻起两岸住民的生涯。除此之外,汕头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跨海隧道,知足人们的一样平常出行需求。
不外,信托你还记得这座广东第二长(仅次于港珠澳大桥)的跨海大桥——南澳大桥,这条桥毗邻了市区和南澳岛,实现一脚油门就到岛上。
汕头的老城,照样集中在西边小公园一带。古时船只顺韩江、榕江而下,又靠近出海口,便在这一带形成闹市。现在这里还保留了民国时期“四永一升平”的名目,以中山纪念亭为焦点,呈扇状放射性漫衍,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串起了汕头人过往的峥嵘岁月,这是中国大陆面积*的一片骑楼群,规模远超广州“上下九”。
逛汕头老城,*的方式或许就是骑共享电动车。从小公园周围的西堤公园出发,沿着海滨路自西向东,吹着咸咸的海风,或去赶一场日落轮渡,或到人民广场吃碗豆花,或钻进市区小巷觅食,最惬意的小城生涯逐渐浮现。
不外,汕头人的野心不会局限在老城。一起向东,你会发现崭新的高楼、大桥、体育馆在汕头的东海岸崛起,都会中央从百年前的西边转移到现在的东边,“东海岸公园”“东海岸夜市”“汕大东校区”乐成取代老城区成为内陆人挂在嘴边的热词,汕头的面目真的变了。
但变的是都会面目,稳固的是因港而兴。东海岸新城直面外海,口岸优势显著。2021年,汕头整年口岸吞吐量4138万吨,同比增进23.5%。
经由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汕头人早明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主要性。不知不觉中,汕头已经把“纺织业”和“玩具业”干成了“*”:全球近七成的玩具产于汕头,同时,汕头肩负了天下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亵服以及35%的面辅料产物生产,每年销往全球的亵服家居服多达10亿件。
另外,汕头还坚持“三新两特一大”的产业生长之路,除了纺织业和玩具业这“两特”,另有新能源、新质料、新一代电子信息这“三新”和大康健产业。
有港有产业,雄狮汕头怕是要醒悟了。
汕头的迷人,在于文化
作为海洋都会,汕头的陆地天生要比潮州、揭阳更晚一些。直到宋末元初,才在海滨高地上形成渔村,较大的一个称为“厦岭”。但老天爷赏饭,从岂论早晚,只论地缘。
清嘉庆年间,“红头船商业”从河流日渐淤塞的澄海樟林港转移到汕头港,汕头的好日子要来了。这里港湾镇静,适合船只停泊,又地处三江出海口,可直达潮汕、兴梅、赣南、闽西等要地,在开埠之前,已初显繁荣。
英国人约翰·斯佳兹在《旅华十二年》一书中写到:“1856年头,我发现它(汕头)逐渐生长成为一个商业场所,沿河两岸涌现出新的修建,又有地被开垦,有一百多艘大船停泊在那里。”
开埠前的汕头,已初显荣华。
直到1860年开埠后,汕头港的繁荣到底是更上一层楼了。正所谓“舟车云集,商旅辐辏,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商业之枢纽”,外资、洋行、舶来文化最先进入汕头,汕头区域也最先泛起了西式洋房、铁路、报刊、纺织厂等近现代产物,这一繁荣情景,在上世纪30年月到达*,小公园即是*的见证。
彼时,汕头约有巨细商行、店肆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三分之一,那时全市最高(共7层)的南生商业公司也在小公园拔地而起,装上了汕头市*部电梯,成为粤东最荣华的地标。在小公园一带,大米、杂粮、药材、棉布、烟丝、茶叶、抽纱、菜脯等各色货物在此流转,人山人海。1933年,汕头就已经成了商业规模位居天下第七、口岸货吞吐量位居天下第三、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第二大都会。
汕头小公园,厚重的历史感。
小公园一带的骑楼规模异常大。
统一时期,在南洋的潮汕人也混得风生水起。靠海的汕头人自小便极富冒险精神,南下做生意自然不在话下,在清朝时更是履历了两次移民大潮,在东南亚一带奠基了无可匹敌的商业职位。
在上世纪30年月,潮商险些垄断了整个泰国的碾米业,汕头澄海人陈慈黉是那时*的火砻霸主(没错,就是他家),在小公园拥有200多家店面。汕头人在南洋的活跃,又反哺回汕头的生长:1908年至1935年时代,侨汇年平均数额到达惊人的38万大洋,无数华侨回乡投资、建厂、起屋。
汕头的华侨味十分浓郁。
靠海的地缘性格、经济的迅速腾飞和耐久的器械方文明交流,作育了粤东区域集中原文化、闽粤文化和舶来文化于一体、坚不能摧的潮汕文化。
汕头自古即是移民都会,最初的先民由中原人、闽人和粤人组成,以是区别于粤语,汕头话是闽语的一个分支,又因山高水远保留了许多中原的古汉字、古字音,走到汕头街上,总会碰上那么一两个你无法念出来的古字,他们把小孩喊作“阿奴”(南北朝),把粥叫成“糜”(西晋),难怪作家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
汕头的语言系统异常古远。
差异于潮州、揭阳,汕头话是自开埠以后才正式形成的,以是糅合了潮汕各地方言特色,发音较为中性,清亮爽性,但差异区域的发音还各不相同,好比澄海、潮阳等地就与市区方言有所差异。
靠海和擅做生意的特点又导致汕头人的信仰和宗族看法稀奇强烈。他们信妈祖,建于1369年的妈祖庙和老妈宫都在诉说着她在这片大地的悠长历史。在潮汕区域,你会发现各路仙人稀奇多,他们喜欢拜神,也很懂造神,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仙人们被潮汕人统称为“老爷”,“营老爷”是他们一年里最主要的仪式。
受潮汕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双重加持,汕头人的精神天下稀奇壮大。他们天天都要“呷爹”(品茗),拜老爷,然后在富有欧陆风情的骑楼街散步,潮剧、潮雕、潮阳英歌、澄海灯谜、鮀浦石雕、嵌瓷、剪纸都是他们的强项。
在汕头,一天吃七顿
终于要讲到吃了。一座都会的性格,在美食里显示得最爽性。汕头的美食,正如它出现给众人的样子:极厚实、极古老、极好吃。
美食家蔡澜曾说过“汕头是中国的一座美食孤岛”,从鱼生到肥酒,无不遗留了从秦到宋的中原、百越美食文化,再加上舶来文化,其厚实水平简直超乎宇宙。
在汕头,有许多古食,其中*代表性的一样就是“粿”。已往,中原移民因南方不产小麦无法用面食祭祀,就改用“粿”,在《康熙字典》里,“粿”指的就是米食。差异于单调的米饭,在潮汕区域,粿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对于小吃而言,它可以是红桃粿、鼠壳粿、鲎粿、无米粿、菜头粿、乒乓粿、栀粿、甜粿等;对于主食而言,它可以是粿汁、粿条、干粿;对于甜汤而言,它还可以是草粿、水粿……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的粿品竟可高达100多种。
要激怒一个潮汕人,只需把粿条和河粉画上等号就行,虽然两者的质料相似,但粿条的米浆比例更大,从外观上看更细、更厚,吃起来更具饱腹感。没有什么比早上来一碗牛肉粿条汤更能治愈人心的事,在碗中放入灵魂的炸蒜、香芹、烫得八成熟的牛肉和粿条,突入原汤,那肉香和芹、蒜香瞬间碰撞出灵魂飞出宇宙的鲜味,又鲜又爽。
若是想吃升级版,那非粿汁不能,这可是曾让蔡澜先生百爪挠心的食物,“想不通香港的潮州人为什么不做”。粿汁的“粿”,是指切发展方三角的粿片,“汁”就是卤完猪肉、猪肠的汤汁。舀出粿淋上汤汁,添上猪油葱碎,另有爱吃的卤猪肠、卤粉肠,即是一碗日思夜念的粿汁。
在吃牛上,汕头人也极富话语权。他们坚信一头牛从宰杀到上桌不能跨越4小时,对于牛肉的细分也有超乎凡人的执念:吊龙、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匙仁、胸口朥……其中五花趾最是忧伤,经常留给懂吃的熟客,但要数牛身上最鲜嫩无渣、*鲜甜的部位,还得是匙仁。
要吃一顿及格的牛肉暖锅,丝绝不简朴。首先汤底就必须是熬足6小时、汤色清亮透亮的牛骨汤,而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烫汤时限,数秒之间,牛肉变色,即是*的入口时机。在吃之前,蘸一蘸来自东南亚的沙茶酱,即是食材跨越时空、地理的*相遇。
靠海的汕头,在吃海鲜上有自己的一套宇宙。旁人得窥的,不外皮毛。
让无数人喊着拿命吃的,即是生腌。这无疑是来自古时百越的一种服法,宋代高似孙在《蟹略》里就纪录了用酒或酒酿腌渍半天的“酒泼蟹生”和拌上佐料马上开吃的“洗手蟹”。*次尝的时刻,老艺术家简直惊为天人。要吃生腌,*的部位在于蟹膏,那晶莹的、剔透的、冒着星星的黄色膏体,一口下去,冰冰凉凉,蟹鲜和腌料的味道像在舌头上舞蹈,你似乎在脑海里看到这只蟹在筑巢,又似乎是在冰凉咸腥的海边散步。
能做成生腌的,另有许多,好比虾姑、虾、血蛤等,每一种真有纷歧样的口感。内陆人吃生腌,多数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粥,哦对,他们叫“糜”,吃上一碗夜糜,才是认真生涯的证据。
潮汕人还会把种种海鱼做成,配糜,香港人叫这种做“潮州打冷”。天黑,琳琅满目的鱼饭配上夜糜,烟火气滋滋冒出,一身风尘尽去。对于蚝的服法,他们也有自己的怪异明白,扔进粥里,即是蚝粥;烙进锅里,即是蚝烙,蚝烙配蚝粥,吃了不会走。
汕头的卤水,也是一绝,稀奇是澄海的卤鹅。澄海所产的“狮头鹅”被称“天下鹅王”,肉质肥美不腻。只要给汕头人一口锅,他们便能卤了全天下:卤猪脚、卤肉卷、卤鹅肝、鹅头、鹅肉、鹅掌、鹅翅、鹅肠、鹅胗、鹅血、鹅脖……
去了汕头,还真的只有满屏的鹅鹅鹅、牛牛牛、虾虾虾。
在野菜界,潮汕人也是最怪异的那位。他们尤爱九层塔,无论是做菜照样煲汤,似乎放上一把才算完成用饭这种仪式。广东人买菜搭葱,但在潮汕区域搭上一把九层塔才是摊主的最高修养。九层塔味道怪异,能吃并爱上的才配叫“精神潮汕人”,汕头人在爆炒薄壳、石螺时还真离不开它。另一位挚爱,则是益母草。虽名叫“益母”,但潮汕人吃它的,已不分男女了,买好新鲜的猪杂,烫熟,放入益母草,鲜甜鲜味,即是质朴无华的益母草汤。
写到这里,已快要快五千字了,但还以为表达不出我对潮汕美食深沉的爱意。在汕头的街巷,转身便能遇到震碎天下观的鲜味,像甜咸合并的老妈宫粽球、帮你回忆起童年的草莓冰,另有人民广场上的豆腐花、海石花等等……
汕头着实是一个过于厚实的都会,而且它的这种厚实是天下甚至全天下*的,璀璨、优美又诡谲。它靠着海边、说着古老的语言、拜着老爷,在舌尖上过着最恬静、也最潇洒的日子。
虽曾有争议,但你不得不认可,这样的都会,着实太吸引人。